当我们把“单一任务”设计为一石多鸟的时候,总能打到某只鸟,而那只收获的鸟,可以给我们构建正向的反馈,而正向的反馈,就会让我自己持续的去做,持续的愿意去做,做着做着就不同了。
1
今天屋外一直绵绵细雨。我打开电脑,手指正准备落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按键。我暂停,收回手指,接着收回伸出的双臂,打字暂定,双臂交叉在电脑前,眼睛望向刚刚新建的热乎乎的word文档,空白。
本来要敲上第一个字儿的,却被我自己突如其来的莫名阻止了。于是,它现在还是空白的,只有光标停留在第一行定格,持续的闪烁。
这样的空白,像极了我每天准备开始写东西的思想画面。一天大大小小经历的事儿,就在打开电脑,准备开始敲字时,一股脑全部跑掉,随之而来的,是一点点的小慌乱。难道,我的经历们,你们都不想变成字儿,被我敲在电脑里?
连续写作十几天,这个数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由于需要倒逼自己输出,每天头顶上都开始适应着一个新习惯,脑袋上高悬一个“输出任务”。
我得想,写什么?我得想,我能写什么?我得想,我会写什么。我得想,我该怎么写?
十几天的连续写作,就能倒逼我自己认真的归纳思考,总结复盘,倒是产生了写作之外的独特意义。这个意义,可以算作是“意外的礼物。”
2
听过一句,不能被归为鸡汤范畴的话,“坚持做一件事儿,你不一定能获得这件事儿的一个好结果;但你极有可能,获得另一个发现或意外的收获。”我归纳为,只要坚持的方向不坏,一定能得到坚持之后的礼物。
礼物是什么?什么时候来?那不知道。很有可能,我会在“好事儿”降临前一刻,认认真真的决定——放弃。这不稀奇,这也不罕见,常态而已。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选择相信还是不信?我决定继续,还是换一条路?
这十几天的状态,常常都是打开电脑屏幕坐在那儿发呆,边发呆,边想到底应该写些什么,我的文笔还不能表达我真实的心意,那又该怎么办?
于是,找了很多文章来研究,来看,各种类型的都有,情怀的散文,市面上炙手可热的网络爆文,名家大家的文章……
好文字,真好读,读起来倒是酣畅淋漓,非常快哉。当我转换角色,提手去敲的时候,不偏不倚,就在那一刻,像僵在那里的雕塑一样。
咦,刚才我都读了些什么,是什么让我意难平,是什么又让我此刻决定打开电脑盖儿……一瞬间,我尽然完完全全的又忘记了。
那些酣畅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团一团的感觉,完全没有内化和梳理成强有力的执行逻辑。于我而言,仅仅只是看了一篇又一篇美妙的文章而已,一个又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从我的眼前飘过,他们组成了非常恰如其分的文字,那些文字像图像一样篆刻在我的脑海里形成具象的画面。
不愧是大家,不愧是日日刻意练习的写作者,当我面对他们的文字时,他们想表达自己绵绵的惆怅,那我就能感到他们绵绵的惆怅;当他们想表达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那一定能让我站在气壮山河的画面之前。
他们对文字的使用,展现出了他们想表达的画面。
安妮宝贝也读了,张爱玲也看了一些,亦舒是不能放过的,三毛曾经是我的最爱,现在也是……
当我心里烦乱时,特别喜欢看,全都是图片的书,全都是照片漂亮的照片,浸润在看得见的美丽之中,那是一种治愈。
还有另一种,心理学著作。不是向弗洛伊德大人那样的《梦的解析》,那种太刁钻尖刻,专业术语满篇,难啃。
记得我还住在寝室里时,我们寝室中间的共用大书桌中间一直竖立着一本弗老爷子的《梦的解析》,是对面床的学姐的。然而,我一次都没有去翻过,但每次路过它,我都会莫名的肃然起敬,我敬畏高深,但我也有权不去翻开(苦笑))。根据我的记忆,学姐也没拿起翻开过。到是我身边的那些“看画儿”的书和杂志,常常被我们用来一心多用。
中午打完饭回到寝室,一遍吃,一遍大聊特聊,另一只手也不闲着,埋头走马灯一样,一页一页的翻看。一心多用,好快乐。于是《梦的解析》还是孤孤单单的竖立在那里,充满了庄严的孤独感。
我看的那些心理学书,都是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作者的解释,承前启后,能让我有所感悟。说白了就是看故事,故事还是会在脑袋里转变为画面,最后还是在“看画儿”书。
一个这么喜欢看图片的我,现在必须想一想写作于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要成为一个作者?意味着,我想在自由书写的环境下进行深度的自我解剖?意味着,我想练习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当我想让读到我写出文字的人感受到悲壮的时候,他们便能感受到;当我想传达我的豪迈时,他们也有所体会?
或者意味着,我在梳理我自己潜心的用词造句,让我自己的逻辑和我的故事越发的深刻?让我学习的东西能够调理化的,线性的输出?先讲明白我自己,再让人家明白?
3
于是,我起身站在我的书柜前。用眼睛从左到右,浏览书脊上的书名,大致在心里分类。我有意识无意识购买的那些书,大体就分为3类。
第1类叫做不动脑筋看图片类。跟小时候一样,以温暖自愈的图片,漂亮的色彩为主,打开完全不用动脑筋,看完能享受眼睛的治愈。以美食,杂志,摄影书籍……为主,反正就是怎么好看,怎么不动脑筋,就是怎么看,为眼睛的审美而看。
第2类是逻辑模型类。我太热爱逻辑思考和学习方法了,虽然我现在掌握的还不是很好。但,那里面好像有魔力一般吸引我,当我能多搞懂一些迁移的方法,那是真实的喜悦从心里溢出来。
第3类。学习方法类。我对方法一直痴迷已久,收录各种各样的方法,提出那部分适合我的,为我所用,对此乐此不疲,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书柜面前我是真实的,这是我真金白银花出去,换回来的,在真金白银面前,或多或少说明了我的意向所在。在真金白银流向前,把自己审视一通,这样的发现是真实的。大多数情况下,我很难写出像安妮宝贝那样系列的文字,我很单纯构建一个曼妙的故事,去铺成情节的跌宕起伏。虽然我也有故事,虽然我也有情绪想要表达,但我开始明白,那可能不是我最乐意去书写的部分。
我得用文字构建逻辑,逻辑再结合案例和故事,一点一点掰开揉碎,这是好像才是我喜欢的。
看,回看自己,就能开始搜索出一点点探索的逻辑了,我现在使用排除法和假设法。根据,我自己主观的感受去排除和假设。
一点一点的掰开自己的好恶,一点一点的触到真正的自己
我就是想尝试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一种?更能拿捏哪一种?哪一种让我觉得,既有输出感,又有总结感,还能有复盘的效应?太想一举多得了。
书写,不是日更本身,而是日日完善复盘我自己。
当一件事,仅仅介于单一目的的时候,它很难长长久久的持续,至少于我而言,我更喜欢符合逻辑的叠加。
但又如果,它是一个复合目的一石多鸟的设计,那就很容易让我们倾注心力,不是有一句话吗,东边不亮西边亮,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当我们把“单一任务”设计为一石多鸟的时候,总能打到某只鸟,而那只鸟可以给我们构建正向的反馈,而正向的反馈就会让我自己持续的去做,持续的愿意去做,做着做着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