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千万不要先看第九条
在工作生活中,你总是处于被动。谈客户时,无法说服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面对上司,无法说服上司采用自己的方案。面对朋友,无法说服他采纳自己的建议。你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他们的心理,所以快快get这些心理学小知识,让你拥有超强说服力。
一、角色互换法
在说服对方时,进行角色互换,想办法让对方站在你的立场思考。让对方觉得,你这样做是情理之中。比如参加面试时,可以这样自荐:“我是个优秀的青年,学习认真努力......(列举自己的优点等等)。我最大的意愿就是能进贵公司为公司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您的子女和我一样身处求职的处境,请问这怎么办呢?”将心比心,让他进入你的情境,对你的问题感同身受,关切之心也会油然而生。会大大增加你面试成功的几率。
二、权威心理说服法
当你在说服别人时,如果给对方列举一个权威人士的例子,会更能说服对方。对方会想:“是啊,这位权威人士在这么做,那我这么做肯定也不错。”当然,如果没有权威人士,具体的数字,统计也会很有说服力。
三、共同利益法
你说服对方时发现你无法让对方注意到你,对方要么在敷衍你,要么在抠鼻屎。这时你需要将利益摆在他面前,人都是一种在利益面前格外贪婪的家伙。所以,在劝说时,先把对方的利益列举出来。如果列举不出来,那你再找找,总会想办法找出来的,不要放弃。
四、剥笋说服法
说服别人,是因为别人和你持有反对意见。若你直接说出和他反对的意见,对方肯定会有抵触。这时候,你需要把意见分解为多个小的意见,或把意见分为几个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这样,对方会更容易接受,有名的青蛙效应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青蛙效应:直接把青蛙放在烫水中,青蛙会猛地跳出来。若是把青蛙放在温水里,一点一点加热,等他受不了水温要跳出来时,已经无法动弹了。于是,青蛙便被烫死了。)
五、从众心理说服法
这个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当对方知道这件事很多人都在做,那么他便会觉得,自己也该这样做。人是一种不希望自己是个另类的动物。比如有一家火锅店,他们的生意惨淡,很少有客人。可是,他雇佣了一些人来假装他的顾客,伪装了一种自己火锅店很受欢迎的样子。结果吸引来很多真客人。
六、谬论说服法
当我们说服一些老顽固,强势的人时,如果直接反驳对方,会有很多不便。这个时候就要抓住对方的荒谬点,顺着对方的思路往下走,由小到大,由隐到现,引导出这种思路出错的地方。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比如:当你的上司要减少一批原材料的预算时。你可以这样说:“嗯,是啊,我们需要用很少的预算,购买一些廉价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先不说,产量肯定会很大。到时候,产品价格再低一点儿,定会有很多人来买的。客户买过一次后虽然可能不会买第二次,但那时咱们可以停产,然后转型,再生产其他产品。”上司听到这里,便会恍然大悟:要想让公司顺利发展下去,不能缩减这项预算,毕竟转型需要冒很大风险的。这种说服,会使对方知难而退,达到软性说服的目的。
七、心理定式法
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人天生有一种自己言行或者态度前后保持一致的需求,如果强行产生不一致或者不连续性,会造成心理不适。在说服过程中,先用一些对方肯定会表示同意的事情,取得对方的同意态度,使对方形成心理定式,然后引出正题。这样,就会避免双方的许多分歧,在短时间内达到共识。
八、迂回说服法
这种说服法,不适用于亲友和熟悉的人,只可以用于某些特殊场合。比如某些人的一些愚蠢的行为发生时,需要人去制止。但如果直言会冲撞到人,甚至发生冲突。这种情况就需要迂回说服了。
比如:当人们在排队坐飞机时,有一个人突然插队到你前面了。这时候如果你说:“干嘛呢?你怎么插队啊?”如果对方性子烈,估计会爆发冲突。正确做法是:“嗨,兄弟,你打英雄联盟吗?这么巧,我也在玩。那你排位时经常排队等待吗?”对方答:“经常排队等待(或者不怎么排队等待)”时,你就说出:“你排位也排队等待啊(不排队等待啊)。”这里的“排队”语气要重点儿。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默默地看着他,让他知道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九、逆反心理说服法
如果你直接先看到这一条,那你就中招了,你也会更加明白什么是逆反心理。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不让他做某件事,他便越想做这件事。这种逆反心理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如果你巧妙运用这种心理,那么你会很容易说服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十、比喻说服法
庄子一生清贫,有一次他家中无粮,只好找好友去借。可是好友正准备外出,好友说:“不巧,我正要外出,等我过几天回来,一定借你粮食”庄子说:“我路上看到一件奇事,一条鱼躺在快要干枯的地上,他向我求救,说它快干死了,让我给他一瓢水。我说:‘你再忍耐一下,我现在去找赵国的大王,请他带人来挖渠引水来救你。’谁知鱼却很生气的道:‘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等你引水过来,我怕都成鱼干了。’”
好友一听,脸都红了,赶忙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这种说服法简单,明了。将你所要说服对方的点提取出来,然后找一个道理有内在共同点的喻体。之后就以喻体说事儿。这种说服法运用难度是很高的,切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