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无意中才发现这本《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在一次京东图书满减活动中凑单买来的。
拿到实体书后十分惊喜,不管是满逼格的书皮还是有趣有料的内容,都能看出这是一本作者与出版社的 “诚意之作”。
当前各个书商平台这本书皆已下架(黑人问号脸)(还好及时下手)。
这是一本语言学趣味科普。
全书分为五部分——《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语言与文化》、《姓名与称谓》和《异域与新知》。除了最后一部分有些凑数嫌疑,前面四部分都是语言与方言、语言与文化的科普,很有趣,很有料。
比如出现在封面上的那些问题: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了?
郑子宁,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普通话吴语双母语者,了解英、法、土耳其、老挝等语言以及常州、上海、西安、广州、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
以上是在百度百科上关于作者的介绍。网络上关于作者的信息不多。可以在「一席」上搜到作者的一部视频——《一席 郑子宁:南腔北调》
最近我在阅读另外一套书——讲述美国上世纪中期历史的《光荣与梦想》。
这部《光荣与梦想》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作者以每十年为一个单位,整理了每一个时间的常用语的变迁。
这种日常口语的变迁的研究当前还是比较少见的。《南腔北调》里有提过每个时期有固定的流行名字,不管在中文还是英文语境下,通过名字大概能知道这个名字的主人所处的时代。比如Tom、Lucy基本是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张伟、丽娜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
在《光荣与梦想》里,从1940-1970,作者还整理了这几十年一些常用的口语变化、常用词和常用句式。这个是很有趣也很少有人研究的领域。反过来,同那些经典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是能印证作者记录的常用语变迁。
所以说,脱离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经常会学得“四不像”,大概就是忽略了语言的时代性吧。
在这本《南腔北调》,作者把时间轴拉长了,通过方言、古语研究了中国千年历史里文字读音的变迁,以及当前 “普通话” 的演变历史。
如果你只会操一口普通话,一不小心穿越回了古代,怎么和古人交流?
很遗憾,作者说,大部分的情况下,和古人说话就像在听一门奇怪的外语。
和世界上其他比较大众的语言相比,中文最大的特点是——差不多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的主流语言,还有,中文不是表音文字。
故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了 “书同文”,但是 “语同音” 却一直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整个国家都用着同样都书写文字,但是发音却各不相同。
由于自古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地区,所以北方中原的读音慢慢默认成了 “官话”随着战乱和外族入侵,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将中原一带的 “官话” 慢慢地带到了南方。
明朝,官话形成了南北两支,发音有很大区别,不过交流障碍不大。推广通用语始于清朝,但真正推广还是在民国时期。用哪种读音采纳为 “国音” 呢?
于是开始了一场各地方言的 “较劲”。
前阵子,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都被改了!》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引起了热议。
那么,我们现在的汉字的读音是如何形成的呢?字的读音都以什么为依据呢?
这本《南腔北调》里解答了这些疑惑。
最终,普通话以北京口音为标准,京音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不仅如此,还发展出了拼音将这场 “语音” 战役终结——汉字终于有了标准的读音规则:拼音。
这场汉字读音的标准化工作其实历史并不长,也就几十年历史,但是影响却是长远的,并将长远地影响下去。
如果大家感兴趣这些关于语言、方言、文化的知识,还是推荐大家看看这本小册子。
刚开始打开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惊喜的。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科普几乎还是 “处女地”,作者将这块领域的一些有趣的信息汇集成册,还有那富有创意的封皮,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可是读着读着还是有些许的失落。也许是我太吹毛求疵了,我还是想看到一本更系统的、更全面的科普作品,而不是现在这样的 “专栏合集” 。
不过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End
公众号ID : Dove_boo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