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9期“年”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说起年,让我想起了儿子小的时候我给他买的一本《我们的新年》,里面的传说让我记忆犹新。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小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一年除夕,村里的人们正在恐慌的准备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手柱拐杖,银须飘逸。没有人顾得上关心他,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说他赶快上山躲避“年”兽。谁知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发现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将近门口时,院内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吓的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人身披红袍,走了出来,“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后来,回村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小的时候,我对过年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快过年之前的一个星期,家里开始大扫除,把平时扫不到的犄角旮旯也翻出来扫的干干净净,老人们说“因‘尘’和‘陈’谐音,新春有‘除尘布新’的意思,可以把家里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大年三十的一早,家里人开始贴对联和福字,往后的几年更是流行起来把“福”字倒过来贴,说是表示“幸福到家”。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穿新衣服、收红包、和放鞭炮。
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像现在这般好,也不是常常能吃到很多的肉,所以能一饱口福的时候就是新年的时候了,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吃着满桌的丰盛的美味,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吃完了饭,家里的孩子会排着队的领红包,说祝福的话,你总能发现,那么多孩子中总会有一个特别能说会道,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
放炮了,声声震天响,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院子里放鞭炮和小花炮,点上火,快快的跑开,边跑边捂着耳朵,还不忘了回头看。有些人家会放出漂亮的礼花,火光“呲”的一声,冲向天空,然后绽放,五光十色,孩子们仰头兴奋地看着,嘴巴里会不约而同的发出“哇”的感叹声,那礼花里映着孩子们的笑脸。
时至今日,我长大了,曾经过年才能满足的愿望,成为了生活日常,不再亲身经历某些年俗,大家族都开始变成一个一个的小家庭,年味,就开始变得淡了。
尽管如此,“年”,它依旧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的时候,它依旧是我们对回家的一种渴望。因为年而团聚,一直是人们固定而坚实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