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挑战日更的第64天。
有人说,这个年龄了,还是让自己舒服一些,别太赶。我却知道,自己明白喜欢文字的时间太晚。自2018年清明节期间加入简书,在写作的路上,我刚刚走了四年。
如果说我挑战的是日更,不如说我挑战的是自己的人生。时刻逼自己一把,让自己总有每天写出一千多字的紧迫感,有的时候是煎熬,但太多的时候,是那些流淌的文字,让自己赏心悦目的幸福感。
灵感的闪现不是每天有,单靠灵感来写文,日更根本走不下去。所以每天的读书和摘抄,浏览名家网文,和文友对文章互评,必须在苦闷中默默坚持。一旦有了些微的想法,就逼迫自己写下去。许多时候往往是,开始怎么也写不出几个字,自己苦恼,纠结,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写着写着,突然就顺了,就像憋久了的一处山泉,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奔涌而出。
这实际上是一次小的突破。我坚信随着日更的坚持,这些小突破会越来越多,而自己的文字张力和文学表现力,也会在这些小突破的基础上,越来越强。总有一天,这些小突破积累到一定量,再经过反复发酵冲突,终会迎来质的变化,那时,一个向往的那种文学境地,就会出现在自己眼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要希望天上掉馅饼,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李春雷老师在谈到《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创作时说,自己在一个报社胡同的楼顶上,没有空调,老式的电脑,开机都很慢,面对着打印出来的纸张,多少次痛哭失声。几乎一年时间,不喝酒,不见人,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有时候,一周甚至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个字来。
还有文友劝我,每天日更,会对发现不敏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所谓作品,充其量相当于小学生的作文,篇章布局,逻辑修辞,表现方式,就像是个刚能把饭做熟的伙夫。至于像一个厨师那样精准的下料,火候的把控,手力的圆润,还相差甚远。
参加日更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每天有文友的评论。有的文友仔细读过文章后,会给出很中肯的建议,我会马上修改。这也是简书这个平台最大的方便之处。其它的平台,发出去后很难更改。即使发现了错字,也改不过来。有时让自己很尴尬。
“自病不觉”是一般人都有的,就像一个人说话的口病,自己习惯了,根本意识不到。这时,文友指出来了,自己就会猛然醒悟。大家帮自己多了,好多毛病和臭习惯也就慢慢改掉了,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文章水平提高了。
一篇文章,今天改改,明天加入一个新感悟,后天换个表现手段,长期下去,必然会打磨的晶莹透亮。觉得自己过眼了,投稿给简书伯乐,如果能上榜,阅读量大增,评论也会大增,文章水平也会提高。一口想吃成个胖子,会把自己撑死。写文章也如登山,看着一个个台阶不大,但只要坚持走下去,再高的峰顶,也会被自己踩在脚下。
写作是输出,读书就是输入。输出量大,也逼迫着输入量的增加。随着读书量的加大,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浅薄,很多该知道的不知道,该看透的看不透,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也才只是个皮毛。
这时的读书,已经没有了功利性,就像呼吸,一天不读,就很憋屈。每天能读几篇范文,摘录三千多字,睡觉前会有种舒服感。否则会觉得这一天过得很可惜,在焦躁中即使入睡,也是浅睡眠,第二天三点多醒来,补上了才能心安。
原来的业余时间,推杯换盏第一,追电视剧第二,下围棋第三。现在因为加入日更,让自己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对每个现象分析背后的原因,对需要选择的每个关键点,都能进行理性思考。不舍得因为喝酒浪费时间,电视剧和围棋也基本束之高阁。时间就那么多,给了读书和写作,就几乎没什么空闲了。
我想,我们可以把日更看成一种困难,每一次困难实际上都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当你突破了眼前的困难,就突破了自己,就抓住了机会,就实现了进步。
想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要有一颗既能忍受寂寞,又能咬牙坚持的强大的心。要坚信,李白既然能把铁棒磨成针,我们也能在一块石头上,暖开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