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出来,天刚蒙蒙亮。
多次行走川西,自诩老驴的张三水,居然在年保玉则着了高反的道,半夜发烧,说自己不行了,把我吓了一跳,连夜撤下来,在当地医院住了一夜,天一亮就马不停蹄地往成都赶,折腾了一天两夜,可算是把这位祖宗安顿好了。
一边开车,一边想着之后如何嘲笑她,精神一放松,疲乏就唱上了主角,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呼唤能量,是该祭祭五脏庙了。
远行的成都人归家,或是外来的朋友来成都,一般都是从一顿火锅开始的,可这大清早的,火锅是吃不了了,刚巧到了北郊,不如就去吃碗热腾腾的豆花面吧。
豆花面,顾名思义就是豆花+面,我去的是天回镇的老字号“春满园”。说起天回镇,这霸气十足的名字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天回镇,就是“天子回銮”的地方,据说,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由长安(西安)逃往成都,走到城郊一个小镇,因疲劳饥饿走不动路。于是在镇上找到一家小饭馆,运气不好,饭点已过,饭馆里能拿出的菜也只剩豆花了。饥饿的皇帝刚吃了碗豆花,就听到都城光复的喜讯。于是此打道回府,不进成都了。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记录这件事,写到“天旋地转回龙驭”,从此,当地人就把这地方叫作天回镇。
春满园是成都最有名的豆花面之一,这家傲娇的老店,只卖牛肉臊豆花面、猪肉臊豆花面、馓子豆花、麻辣豆花和甜豆花,每天早上六点多开门,只营业到中午,对我这个常年赖床的人来说,想吃上一次也是不容易。之前听老板介绍,他们家豆花面已经卖了30多年了,从他的舅公肩挑担子沿街贩卖,到他妈妈与人合伙开店,再到他自己另起炉灶,已经传到了第三代。
到店的时候还不到七点,已经来了好几桌客人,看样子大多是本地人,悠哉地边吃着面边摆龙门阵,看得我更饿了,忙坐下点了一碗牛肉臊豆花面。老板麻利地在碗里放入酱油、红油辣椒等调料,舀上一瓢豆花,再撒上一把黄豆,然后将韭菜叶子水面下锅,煮熟后挑起至竹篓滤水,再倒入碗中,最后浇上臊子,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面就上桌了。
先呲溜上一口爽滑劲道的面条,再舀上一勺细嫩柔滑的豆花,还有酥脆化渣的炒黄豆,汁浓味厚的臊子,在牙齿和舌头的搅拌下翻滚厮杀,一时间,各种味道相互厮杀又彼此融合,一碗面下肚,几天的辛劳仿佛也随着额上的汗排出体外,不由得长叹一口气,太满足了。
吃饱喝足,刚巧老板有空,我就请教起了这碗美食的秘诀。
他说,做豆花是个辛苦活,为确保豆花新鲜可口,必须每天现做,前一天就要到附近的河边挑水(井水是点不起豆花的),让水静置一段时间除去杂质用于制作豆花,凌晨两点开始用石磨磨豆花。
一碗好吃的豆花面,不单单要有好豆花,其他的食材也丝毫不能马虎,炼制红油的辣椒只用籽少色红二荆条;花椒用的是80元一斤的上乘汉源大红袍;制作臊子的肉都是现点杀的新鲜猪牛肉,绝不使用冻肉,而且选用的都是细嫩化渣的剃骨肉。除了面条是让合作了几十年的制面作坊按照要求供应以外,其余所需的馓子、炸黄豆等辅料都是老板亲力亲为。
虽然面馆在成都早已闻名,期间不乏想拜师学艺的、想投资入股的、想加盟开连锁的,但是都被老板一一回绝了,老板说这是因为对于手艺的敬重,他深知一碗豆花的嫩度、臊子佐料的炒制,都是常年累月积攒的经验与用心所至。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老板的女儿已经继承他的手艺,这碗美味的豆花面将继续传承和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