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这句话简直就是我初中作文的写照,评语一栏不过就是“词藻华丽,语言空洞”。这放在很多文章身上也不觉奇怪,已经失去重心的文章,不过就是微博头条的提线木偶,段子手中的出鞘利刃,键盘侠的引战圣地。我想透过这层袈裟下看他的灵魂,我看不到,他也没有。
一味地依附风向标去写作没有意义,风把你吹的晕头转向,你就把文字折腾的七零八落。一篇毫无头绪的发泄?一篇重复虚伪的情话?一篇刻意空白的推广?我明明有大把时间阅读,但看了一会儿我就翻得飞快逃之夭夭。
在浅阅读的时代,在快餐文章的肆虐里,请你竖起耳朵听我说,别吃了亏。
假设某刻,我们被蒙眼带进一间陌生屋子,踏进房门,摘下眼罩,马上你开始进行对屋子进行一番细细打量,然后发问“我在哪儿?”“你要干什么?”。
这是对读者最浅显的比喻了吧。
你问“我在哪儿”?你在我的圈套里。我要想方设法吐露我的故事,你怕不是走了一千零一夜的宫殿。我讲的声情并茂环环相扣,我将感受如同重磅炸弹宣泄出来,我掏空了心里的边边角角,陈述了主题的方方面面,就等你发现我的美好。新奇是一种手段,勾住了读者的眼,深度是高阶的绳子,绊住读者的足,你真诚的感情,让读者沦陷了他们的心。
我喜欢一个作者让我看到他的深度和犀利,还有早晨骑共享单车时说他吹风时的美好。一个平时碎碎叨叨的北上广奋斗青年,竟然也在朋友圈开始转发生命与烟云。说白了,我爱真实,我们每个人都披坚执锐而来,看过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想嗅一嗅你问“你要干什么”?九月八的花。
我想告诉你件事情,关于了解我。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纷纷扰扰不可怕,不管我写的文章如何,我怕久而久之,你早已无法将我们界定开来,好像如果为了敷衍了事会来的更潇洒些。
如果话题是骨肉,那我需要看到你的呐喊,呐喊声让你完整,让灵魂具化,让说者畅快听者共鸣,让或粗俗或成熟的想法投射到作者眼里,没有你真真切切想说的,我们听什么?没有灵魂的骨肉是青草地上的行尸吧,青草荠荠和你有半分关系?
你的名字像四月的蔷薇,你的故事像九月的江水,我站在你设的房间里听着你娓娓道来,有些东西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地话我们浅浅的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