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这个普国同庆的春节,留美学生王猛(化名)已不再回家过年,2012年随着一份决裂信寄出,彻底与父母决裂,在他对他过去的生活万字控诉中,出现最多的是“控制”、“情感的孤儿”“冲突”“炫耀”等词语,撕开他对父母的愤恨,对父母“包办、控制”的强烈不满情绪,也血淋淋向世人展示他敏感、无助、渴望到绝望的内心。
为何一个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跟父母一步步变成仇人?
一、父母过度包办生活
前段时间,大姨来我家做客,谈及儿子,直感叹“当妈勤劳,孩子就懒”,大姨就一个宝贝儿子,因为那时候大姨工作比较忙,加上不舍得孩子干一点活,所以每一件事都帮孩子弄好,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只要孩子一开口,什么事情都争着为孩子做,搞得表哥十几岁了还不会自己系鞋带,抬起脚就等着妈妈弄,一张嘴就是“妈,来弄…”,等表哥成年,大姨琢磨孩子长大,得让他自己独立,想放手才发现太迟了,为此母子爆发了好几次大战。
自从我有了孩子,我更能明白大姨及王猛父母的感受,他们很多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满满的失去理性的爱,他们是想让孩子变得更好,自己能做的就帮孩子多做,希望下一代人不受他们那代人的苦,为人父母,都舍不得孩子重蹈覆辙,吃自己吃的亏,这一点,几乎每一个父母都是这样子的。
但是,育儿,并不是单纯父母养大孩子就好了,而是要父母与孩子一起来承担的事情,如王猛信中提到“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直到大三,才真正意义上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来穿”,这其实已经把孩子的个人意愿“排挤”出去,一方面生活上大包大揽,另一方面指责孩子不够懂事,孩子何其无奈,父母很多时候都忘记了,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因此在育儿中,父母也必须留出孩子的权力空间,而不是包办一切,伤人伤自。
奥地利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给孩子关注,但我们也需要知道“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差别。要让孩子明白,他自己是有能力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不需要别人帮助。”
二、坚定不等于强硬
一位同事,89年的,他的父亲是名军人,对于这个唯一儿子,格外严厉,一旦行为举止不合父亲的标准,就棍棒伺候,强硬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有一回,只因玩耍时不小心推倒别的小朋友,回去父亲严厉斥责他的打人行为,无论他怎么解释,固执认为他执迷不悟,强行带着他去认错;无独有偶,王猛父母身为体制内的人,他们深恐孩子如同警示片中孩子犯错,无论孩子做什么,表达自己的意愿,都是原则性说不,强硬拒绝孩子的请求。
在这样氛围下,无论同事还是王猛,他们经常都觉得自己很孤独,生活中,他们不是孤儿,但是情感上,他们感觉自己就是情感孤儿,无人能倾听他们想法,在意他们的个人意愿,而是强硬要求你只能这样。
其实,爱是平等的,父母与孩子地位是一样的,并不能因为多吃几碗饭,多活几年,父母就成了孩子的权威,“居高临下”决定孩子以后的路,而是试着弯下腰,倾听孩子,父母可以坚定的表达彼此观念、想法不同,但是我们无法强硬要求孩子接受不同,养孩子如同弹簧,压制过狠,不是反弹更凶,就是失去弹性,而这两个后果,都是父母难以承受切身之痛。
也许很多家长觉得王猛属于万分之一的特例,我们也是这样子过来,不也好好的,但是请记住,即使万分之一的可能,一旦落在你身上,会彻底摧毁你的家。
牢记弗兰克·克拉克曾说“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影响他们今后的身心成长,所以,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是学会放手,我们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