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有好的有坏的,有的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有的却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或困扰。但又有多少人能觉察、觉知自己的情绪,甚至能为之觉醒呢?
昨天我就是“躺着也中枪”了。哈哈!昨天下午,女儿上完作文课回来,她和老公脸色都是“阴天”。儿子问:“他们俩好像不高兴嘛?”打扫卫生的阿姨忍不住笑着说:“凡凡真心细,会察言观色。”我笑笑,没说话,知道父女俩肯定有“情况”。但我知道在这个节点不能去问任何一个人。我继续看书,儿子也做作业。这时,女儿发现我床头柜上的一个笔袋是她的,生气地对我说(我已经觉察到女儿有情绪):“妈妈,你怎么可以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拿我的东西呢?”她的表情那么严肃,似乎似曾相识(这句话是我以前跟她说过的,哎,我活该中枪)。我心想:好吧!我现在不和你理论。我不再是以前那个轻易会被激怒的妈妈了。自从学习过之后,很多时候我学会了觉察自己的情绪。在那个当下我不会作任何回应的。因为我知道此时说话很有可能是带着情绪,甚至会没有理智,就会对身边人造成伤害的。
直到晚上七点多,我带着儿子从河海大学打了篮球回家。一路上儿子把我手里的东西都抢过去自己拿,包括一把车钥匙。呵呵!我能感觉到,自从我慢慢地从代替型的妈妈转变成教练型妈妈时,儿子也慢慢学会了担当。(这时自然少不了给儿子一些赞美与嘉许,给他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的身份——身份的认定)。推门进去,看到女儿专注地看着书。我试探型地和她搭讪,想知道她此刻还有没有情绪:“哇,女儿,你这么用功呀!注意休息哦(让她感觉到我理解她学习的辛苦,更关心她的身体健康。试图与她同频)!”女儿满脸的笑容,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今天,我在翰林写作文只花了十五分钟就写完了,而且是班里的第二名,94分!”“哇,现在作文水平见长呀!等会儿一定要让我好好阅读一下(用具体的语言和行动表扬孩子,给到孩子及时的赞美认可及欣赏,表示我对她的进步非常关注)。这么好的事情今天上午回来时为什么没有及时告诉我呢?让我早点高兴高兴嘛!”(这时我已慢慢把话题转移到上午她生气的事件中去了。)女儿依然笑着,但脸上有一丝丝不好意思地说:“哎,别提了,那时心情不好,被老爸气地。”我也笑着说:“哦,我那时就猜到了。所以中了你的枪我也没反击你。呵呵”气氛瞬间很轻松,女儿也为下午对我的态度说了声“对不起”。我知道此时可以深入提下午女儿冲我发脾气的缘由了。原来,女儿是被老公冤枉了。周六早上老公发现女儿周五晚上很晚才睡觉(作业却只做了一二个,自然早上也不能早起做作业了)。老公把生气的情绪积压在心里了。下午接女儿从翰林回家时,在车上终于爆发了。明明知道女儿作业只完成了一二个,还故意问她作业完成情况,直接了当指责批评。女儿立马感觉不被信任,根本不想再解释什么(我证实过的情况是:女儿在翰林花十五分钟写好作文,剩下的时间在老师准许的情况下她做了自己的家作,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也做作业了)。虽然女儿这样安排时间并不是十分的适当,但是,跟孩子的心理感受(心理营养)相比,作业和规矩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公了解完事情之后也对女人说了声“对不起,爸爸没了解清楚情况就冤枉你了。”在这种相互理解与宽容的氛围之下,女儿自然也原谅了她的爸爸。但是,还是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尽量不要在伤过孩子之后再去弥补。家长要学会呵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才是。
中国很多家庭把重点和观注点大多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却忽略了心理营养(欣赏、赞美、认可,选择的自由等等)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有情绪时首先要学会觉察到,在那个当下控制住,给情绪一个缓冲的余地,不要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尤其是身边的亲人。因为,当我们冷静下来后,才能去学会觉知。了解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家,本来就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讲情的温暖港湾。当学会了觉知以后,自然就升华到觉醒了。让有情绪的那个人回首寻找自己带情绪说话的源头,为之觉醒。这也是一种历练。这才是我们大家真正要学会的呀!也正是这一份觉察、觉知、觉醒,才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满!大家说呢?
和女儿聊完天,认真读完她的作文。她写得是《你在我心中》,写得是我——她的妈妈。曾经一个不那么注重女儿感受的妈妈。不懂得滋养孩子,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营养。一直追求完美,指责和挑剔着自己和孩子。当读到女儿作文中一段——原来妈妈还是很爱我的,只是她表达的方式不同:当我遇到困难时,她给我一个温和的眼神;当我犯了错误,她给我一个宽容理解的眼神;当我偷功减料时,她给我一个严厉的眼神......。这时我也慢慢明白原来女儿还是理解我的。我们之间依然有那份默契,只是我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在适当的时候给女儿一个有力量地赞美与认可。让她变得更加自信阳光,充满活力。我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来感染我的孩子。因为,我们永远给不了孩子我们身上没有的东西,唯一的方法,也是风险最小的方法就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