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晨 图/bonbon
01 那些你曾热捧的成功教育
在中国,总有些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被哈佛录取了,他的家长会被认为是教育的专家,如果这位家长还有兴趣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写成书,分享给更多期盼成功的家长,这本书就会成为热门畅销书,如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
一个人当上了总统,他的家长就会被写进早期教育的教科书,如当年奥巴马获选总统,无数人开始追踪他的成长记录。
一个人如果成长为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他的家长也会被认为教育有方,比如早几年疯传的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方法。
一对农民夫妻教育出了三个博士,这样的事情也总是不断地被报道和披露,媒体们也如出一辙地炒作和追捧……
全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一个人成功了,其家长的教育对他的教育就必然是成功的,也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很自然的,我们都认为,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然而,究竟什么是成功?考进了好学校,找了好工作,就是成功吗?应该没有这么简单。
02 成功并不是欲望的代言词
到底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教育目的,不得而知。也许来自于中国传统的《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也许来自于《论语.子张》的“学而优则仕”,也许来自于《孝经·开宗明义章》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但今天这样结果,应该是对这些观点原意的偏执误解。这些话的意思,更多立意于,鼓励一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人民的赞扬,给父母与祖宗添光彩,为后代留下好的榜样;或者鼓励一个人学习好,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推行仁道,利益社会;或者强调人在世上,要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荣耀自己的父母,是孝道的终极目标。
这些话,并没有意图去鼓励一个人过分地追求功名利禄或者达成个人的欲望,而是站在如何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如何利益社会的角度,即修身齐家治国,来论述做人的目标的。
03 成功只是带来幸福的感觉
教育一个成功的人,真的毫无逻辑可言,因为“成功”真的很难界定。究竟是博士的学位,还是CEO的头衔,或者是厅局级的干部待遇?而且,这些东西,让人听起来觉得成功和幸福似乎是一回事。
然而,成功与幸福只是隔壁邻居,真的不是一回事。尽管,成功与幸福之间有一些交集,因为成功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幸福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过得幸福也就是一种成功。
但在更多的时候,它俩真没什么关系。这个世界多的是叱咤风云却终生悲催的人,也多的是碌碌无为却始终微笑的人。真的没法子将两者混为一谈。
难以界定的成功,只是因为比较稀缺,不是每个人都有,要靠一大堆人你死我活的厮杀和竞争才能获得,由此引发那些得不到的人的羡慕嫉妒恨。所以,教育出成功的孩子,就成了大部分家长的梦想。
可是,幸福让人满足。一个满足的人,他不需要告诉社会,也需要不炫耀。所以,我们无法阅读到类似《一个教育出了普通厨师的家长谈教育》这样题目的文章。
04 获得幸福需要一种能力
其实,幸福才是人生的大事。我们千万不能用惯常的理解来看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知道,获得幸福不是一件靠运气的事情,而是靠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同样一件事情,通过快乐的眼镜看到的是快乐的世界,通过悲伤的眼镜看到的是悲伤的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预设的眼镜(程序)在看这个世界,这个程序就是我们内心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内心深处判断事情的准则。对于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会让其进入我们的个人世界,而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被我们的眼镜过滤掉,被屏蔽在我们的个人世界之外。
这个世界,并没有故意让我们幸福或者不幸。幸福或不幸的感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的设置。有的人脾气不好,经常暴跳如雷,有的人自卑胆小,经常恐惧担心,同样的一件事情,人们的反应是不一致的。
这种判断,这种反应,到都来源于自己,或者来源于父母、家庭的早期引导和教育。父母的教育,最终是要引导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对生活事件与现象的判断与反应,从而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幸福。
注:内容系国学妈妈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xmm777)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