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讲的其实就是观察人的能力。要说人这辈子真正贯穿一生都在做的事情除开吃喝拉撒,那就是社交一事了,何为社交?与人打交道就是社交。与人打交道一定是有选择性的,有些是情感所需,比如亲友闺蜜知音之类,一些是出于世故所需的,比如对自己事业前途有所牵涉的那些。
这些人除开亲戚没法挑之外,其实都是由你自己挑选出来的,所以,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是在挑选自己的社交对象,有的人选对了彼此成就,有的人交友不慎毁一生,可见挑选社交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挑选自己想要的人其实就是“识人”。
有很多关于识人术的著作,讲的其实都是如何观察人,所以真正的“识人术”就是教你怎样去“观察人”,因为只有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才能洞悉对方的心性,你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能进入到你的朋友圈并于你有益。但识人术远不止于让你去考察对象,因为你同时也是一个被观察的人,所以,了解识人术其实也是教你如何被动地成为受欢迎的对象,也就是能通过第三方视觉去省视自己、规范自己的品行。
曾国藩虽是个毁誉参半的两面人,但是若论识人则一定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据说一个人在他面前无需言语沟通只消观察片刻,他就能将此人的品性看个七七八八。民国有个名声不太好的学者叫黄濬,他写过一本有名的著作叫《花随人圣庵摭忆》,其中就记载了一件关于曾国藩观察人的真事儿。
攻入安徽之后湘军已然成为了一支明星劲旅,很多跟着曾氏兄弟打天下的老乡都跟着发了财,于是老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就托关系走曾家亲戚的门路,也想加入曾氏麾下。有一个湘乡老乡走的路子很硬,他通过亲戚攀上了曾国荃的关系,但当时曾国荃身处一线太危险,于是曾国荃便介绍他去了曾国藩所在的后方大营。
这个人拿着曾国荃的推荐信找到了曾国藩,曾国藩一看是弟弟介绍来的,而且还是真正的老家人,一点也不摆架子亲自招待,在拉扯家长里短的过程中暗自又观察了此人一番,又问了对方有什么特长呀想干什么活儿呀,打算量才适用给他安排个理想的差使。来人实诚大方,不讲空头大话也没有唯唯诺诺之态,曾国藩初初看去感觉还行,但他并没有急着给他安排,非要留他一起吃个晚饭再说,这个老乡当然没法拒绝,便留下来陪曾国藩吃饭。
曾国藩当时虽然已经是四省之王,但吃饭仍简素如在农家时,几个小菜一碗糙米饭,这次留老乡吃饭也仅仅是加了个菜。当然,对于从湘乡农村来的老乡来说这样的伙食也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席间与曾国藩更是聊得开怀融洽。然而第二天,本想着自己马上能有个好差使的老乡,却等来了“数十斤”的路费和曾国藩的一句话:拿着这点钱回湘乡去吧,这里没有能给你干的事儿。
曾国藩不要他,也就意味着整个湘军里面也不会有人要他了,这个老乡只得拿着那“数十金”悻悻然回去了。但他想不明白为何曾国藩如此热情,两人还大谈老乡情,为何一夜之间就把自己踢回家了呢?最后他在曾国荃那里听到了答案。
原来此人一走,曾国藩就特地回函了:我观察这个人吃饭,一个农村人居然要把饭里面的没去掉谷壳的都给挑拣出来不食,以后恐怕是个抵不住富贵诱惑的人,此人不能留更不能用,我把他打发回去了。
那时候稻谷是人工石碾去壳,通常都有很多还没有脱去谷壳,曾国藩自己吃饭都是咬开之后吃掉米粒把壳吐掉舍不得浪费,而这个人却得了富贵病挑挑拣拣弃之不食,这对于一个穷苦人来说不是讲究,这个细节将他思慕富贵的欲望暴露了出来,让曾国藩觉得这个人以后会禁不住诱惑靠不住,而军务用人需要防微杜渐,这种靠不住的人曾国藩也就当然会不顾老乡情面予以拒绝。
您瞧,也许曾国藩这样做有些片面,但对于那个老乡来说,一个吃饭的细节没注意就断了进入湘军的前程。对于每一个有可能被曾国藩这种上司观察的人来说,就应当避免被自己不注意的那些细节误了前程。
(文: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