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某中学老师把学生堵在校门口,用桶提水给学生卸妆引发热议。学校方面给出回应“学校绝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引导。此前学校已经多次禁止初中生化浓妆,但效果不好。这次方法可能有点过,但是为了对孩子负责”。
校方说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引导。缺乏家庭引导的孩子,可能会更难与学校和老师合作,但这是可以对孩子强硬的理由吗?多次禁止无效,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为压制学生,莫非学校认为“学校制定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学生就要像电脑一样,接收了指令就无条件执行”?
01 粗暴武断的方式不合时宜
不少人认为老师这样的行为伤学生自尊,而且用抹布抹,非常不卫生。的确非常不卫生,女生日常卸妆都是要用卸妆水,用白水洗都不干净,用脏水是否能洗干净就可想而知了。但更可气的是,老师没有把孩子放在心上,更多的只是想解决他认为的问题,释放他的压力。
教育专家陈鹤琴所说:孩子有效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
学校老师本意是为孩子好,可以说勇气可嘉,但行为确实不合时宜。因为粗暴无礼,没有顾及孩子的自尊。与其说解决孩子的问题,更不如说是把老师的问题和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在校门口堵化了妆的孩子当众强行卸妆,就等于让所有人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错的,错到可以被大家围观,被大家指指点点。而对于没有化妆的孩子,也许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他们都只是被迫放弃自己想做的事。
02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个体心理学著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想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他们可以得到更多自由和独立。如果大人想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孩子就会付出更多努力,以摆脱父母的掌控。大人越想证明他们还是孩子,孩子就会更加努力的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这样的挣扎,必定会产生逆反心理。
无论是被强行卸妆,还是禁止化妆,孩子的逆反心理可能会在一次次强硬的命令下逐步增强。初中的孩子希望获得同学的认可,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好看的容颜。他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美,而学校偏偏禁止化妆。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指出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寻求同龄人的认可是孩子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
就算老师觉得孩子化妆错了,也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化妆,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一个有选择权,能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并承担后果的孩子是幸福的。最难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知自己要什么。所以,大人要相信今天她能对是否化妆做选择,日后她就能为人生做选择!
03 友爱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最可怕的教育方式就是大人站在上帝视角,认为“一切为你好”,所以就算引导孩子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事实上,大人的粗暴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恐惧。而这种不理解自己的恐惧会生出怨恨,造成无法和解的局面。
凯叔讲故事的创始人凯叔在《你好,爸爸》中讲到,有一次自己织了件毛衣,非常开心,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干这事。结果爸爸一把夺过,把它拆了,说“来,我给你织一个”。而凯叔歇斯底里,彻底崩溃,与父亲开始了长时间的冷战。
著名歌唱家蔡国庆也讲过,他最委屈的时候就是有一次练唱歌,没唱对就要重唱,爸爸还会吓他,使劲踹他身边的木床。他非常害怕,觉得父亲会不会反过来踹他。
任何不能在充满友爱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都是错误的教育。真正的负责不是逼着孩子无条件服从你的命令和安排,而是让孩子心甘情愿的与你合作。孩子不懂你为了对他负责的辛苦付出,你觉得委屈;那你是否想过,孩子也在为你不懂他的需要,粗暴强硬的逼迫他,感到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