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简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编者设计这一单元的目的,是通过研习关于四季的经典散文,引领学生们通过文字走进多彩的季节当中去,感受四季美景,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体验、感悟和抒写自然之美的目的。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为教材新增篇目,这一修订使本单元的文章内容完整,风格各异,完美诠释了“多彩四季”这一主题。
罗兰的这篇《秋颂》,通过描绘秋天各种景物的神韵气质,表现了秋天明澈、淡泊的特点,赞美了秋天和像秋天一样透彻、洒脱之人,抒发了自己超然淡泊的人生追求。与本单元前三篇课文以及大多数借景抒情散文不同的是,《秋颂》这篇散文采用了“小语式”的抒情方式,在淡淡的、随意的喃喃自语中,传达出作者的真挚情感,可谓言微意深。文章在描绘秋天的景物时,并没有通过调动各种感官浓墨重彩地去描绘秋景之形,而是运用极其富有感情色彩的典雅的形容词和主观议论来直接表现秋之神韵,并且借助作者自身独特的感受,以及引用元曲名句来侧面衬托秋天的神韵气质。略其形,传其神,彰显秋之神韵,使秋之美与人之美完美融合,也使文章空灵婉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二、学情预估和对策
初一学生阅历浅薄,阅读能力尚弱。通过半个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他们只能初步读懂绘物传情的散文。对于像《秋颂》这样以神言志的散文,他们阅读起来会有很大难度。对于秋的总体特征和秋天各种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秋和人的情感,学生会比较容易感知。但是,作者所描写的各种景物特点蕴含的深刻内涵,作者借助秋景阐发的各种议论性的语句,还有略形传神和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要理解和体会是有难度的。基于《秋颂》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在教学时,不宜对概括秋之特征的的词语、“白描写意”的笔法、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做更多深入的分析,而是应该通过朗读、交流、体会、讨论、比较、仿写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到达文章内核,让学生感受秋的特征,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构思之巧、文笔之妙,进而能够自觉地去关注自然,感悟自然。轻分析,重感受,应该是教学的思路和重点。
三、教学设计
本课题教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秋的独特魅力,理解作者的明澈淡泊的人生情怀。 2.通过朗读、讨论、比较、仿写的研读过程,学习粗笔勾勒、借景写人的方法。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秋的特点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读写结合。
【预习任务】1.查阅字典,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飒爽孤傲凄楚寂寥清寂澹然纯净明澈闲逸充实淡泊
2.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描绘出你心中秋的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画面。
秋是 的,你看 。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词意和写作实践,唤醒秋在学生心中的记忆,为教学中的比较、分析、感受、理解秋的特点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说秋
说到秋,大多数文人的笔端,流淌的是“悲寂寥”的秋日情怀。刘禹锡却用“我言秋日胜春朝”,抒写了他心中豪迈的秋;杜牧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心中热烈的秋;王维则钟情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之秋。同学们的心中也有一幅幅秋天的图景,它们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展示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2,以下是我自己班上部分学生的作业。)
1.秋天是彩色的,你看枫叶红了,柿子黄了,天空更蓝了。
2.秋天是甘甜的,你看那枝头累累硕果正等待人们的品尝。
3.秋天是芬芳的,你看盛开的桂花正幽幽飘香。
4.秋天是凉爽的,你看习习清风拂过人们的脸庞。
5.秋天是悦耳的,你看秋虫们正在忘情的歌唱。
6.秋天是寂寞的,你看游子正仰望明月,思念故乡。
师生互动点评,重点关注写了什么景,表现了秋天怎样的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眼中的秋天是色彩斑斓的,是硕果累累的,是芬芳甘甜的,是调皮可爱的,也是寂寞忧伤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但是因为年龄、阅历、人生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心中的秋天又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台湾作家罗兰的一篇散文《秋颂》,一起来感受罗兰笔下的秋景和秋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习过的关于秋的古诗和展示学生的作品,唤醒学生对秋的印象,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景之中。
二、吟秋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找到相关的词语来表现这一景物的特征,并将景物和特征组合成一个主谓短语。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之后,齐读这些词语。
预设:枫树飒爽、秋林秀逸、秋院寂寥、秋云澹然、秋风纯净、秋水宁静
2.从这些秋景及其特征中,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预设: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像秋一样的人的赞美之情,作者的人生追求。(学生可能只能看到对秋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不急于补充完整,等学完文章后再予以完善。)
3.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整体上对课文内容、作者情感有初步的感受。
三、品秋
1.文章是怎样具体表现秋林、秋院、秋日等景物的特点的呢?我们来看描写秋林的一组句子。
【PPT显示】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作者从叶子逐渐萧疏,看到的是秋林那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作者的眼中,秋林是秀逸的。
老师将它改成了下面的句式。
【PPT显示】
你看那叶子逐渐萧疏的秋林,显露出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秋是秀逸的。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仿照上面的例子,改写文中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秋的形象和特征。
【PPT显示】
你看 , 。秋是 的。
学生完成之后,全班交流,师生点评:特点概括的是否准确,所写句子能否体现特征,是否通顺、优美。并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所写句子。
过渡、追问:秋枫飒爽、秋林秀逸、秋院寂寥、秋云澹然、秋风纯净、秋水明澈,那么作者笔下的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能否也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概括?
明确秋的特点:明澈、淡泊(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首尾两段)
交流完成之后,教师小结:作者通过选取秋枫、秋林、秋院、秋云、秋水这些典型景物,表现了秋明澈、淡泊的特点。
[if !supportLists]3.[endif]自古以来,秋就是文人笔下的常客。读一读下面的诗文,想一想这些语句描写了秋天怎样的景色,与本文中相关的语句比一比,说一说它们写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仿写和朗读,具体感受秋的特点,在“吟秋”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
【PPT显示】
(甲)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乙)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宗璞《秋韵》
(丙)无数雪白的云团聚集在远处,气势磅礴地覆盖了脚下的群山。云块轻轻地碰撞着,挤压着,推拥着,缓慢而又柔和地翻腾、起伏,无声无息地向这里拥来。——赵丽宏《峨眉写意》
【示例】
甲文具体描写了洒满庭院的月光、栖息在树中的孤鸦、清冷的露水、被沾湿的桂树等景物,侧面衬托出院落清冷寂静的特点。
课文写秋院,以高树、重门深掩表现秋院寂寥的特点;用“我”想步入画中探寻前尘往事的感受,侧面衬托秋院的寂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乙文先是将枫叶与黄栌、红枫作比较,从视觉的角度让人感受到红叶的色彩耀眼鲜亮;然后用对称和长形两个词写出枫叶的形状;最后运用比喻,写出落叶聚集于地的色和形。
课文中写枫叶,是用“不仅……更在……”的句式,轻“素红”的色彩这一特征,重点突出它的“飒爽”,让人对枫叶的形象有了更多的想象,红的那么热烈,红的那么纯粹……
丙文通过运用聚集、覆盖、碰撞、挤压、推拥、翻腾、起伏、拥来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的描摹了云的姿态和变化,突出了峨眉山风起云涌的磅礴之气。
课文写云,突出“闲”的特征,用“澹澹然”、“悠悠然”表现秋云的淡泊之态,突出了它远离尘世、不动悲欢的情怀。
学生自行阅读,可以三选一,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问题。指导学生说出屏显文字所写景物的特点,是怎样表现的这种特点。然后再与课文中描写相同景物的语句进行对比,进而体会不同的写景方法。
明确:屏显文字注重形象描写,突出景物形态;课文则多用典雅的形容词对景物进行粗笔勾勒,突出景物神韵。
【设计意图】通过与经典诗文的比较、赏析,理解课文在写法上略形传神的特点。
四、悟秋
1.作者为什么不具体描绘秋天的形态,而是重点表现秋的神韵呢?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写秋的神韵,是为了赞美像秋天一样的人。(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阅读第十段,从写作意图的角度来分析。)
2.“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人”指的是怎样的人呢?
是“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的人。
是懂得“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的人。
是“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的人。
是“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的人。
……
这样的秋,与这样的人,是何其的相似。作者写秋,实为写人。突出秋景之韵,实为突出秋人之韵。
[if !supportLists]3.[endif]齐读1——10段,感受作者笔下的秋之神韵,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理解借景写人的手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颂秋
1.学生个读课文最后一段。【PPT显示最后一段】
2.将这一段改写成课文第一段的句式,并与原文进行比较。
【PPT显示】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淡泊。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第一句中的“却”改成“更”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突出秋的成熟、收获、充实,有理由被赞美,被宠爱,用“却”转折,更能突出秋淡泊的特点。
②“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为什么末句中的“秋”前面要加逗号?
与“只愿做”连用,对“秋”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这里的“秋”已经不仅仅是指“秋”,更多的是指具有像秋这般淡泊品质的人,而“只愿做”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成为这样的人的愿望与追求。如果说文章第一段是以“明澈”来赞秋,那么文章的结尾则以“淡泊”来颂人。全篇看似颂秋,实为颂人。
4.师生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秋的赞颂,读出对秋的向往。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比较、分析和探究,加深对淡泊之美的感受和理解,探寻作者深层次的写作意图。
课堂总结:罗兰就像一位丹青妙手,她以淡泊为笔,以秋景为墨,勾勒出秋天的无穷韵味。这秋韵,如同一缕清风,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拥有一颗像秋天一样明澈的心灵,去感受自然万物的风韵,去品味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秋颂》一文,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修改预习作业,尝试在绘形的基础上绘神。
教学目标:1. [endif]辨析并把握秋景的特点,从秋之美感受人之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通过诵读,感受作品朴实流畅、富有情感和哲理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无数人写过秋天。秋天,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悲伤的,如秋风中的落叶,注定要飘零而下。今天这节课,我要和大家一起读一读罗兰的一篇散文《秋颂》,感受作者眼中秋天独特的美。
二、读·秋之美
1.从题目《秋颂》中,你了解到写什么?(赞美秋天)
2.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3.师生共读。(1—师,2—5女生,6—9男生,10—11齐读)
三、寻·秋之美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要求:①在书上圈点勾画;
②结合词、句体会特点,写在边上;
枫树——“飒爽”“秀逸”“洒脱”“孤傲”……
秋林——萧疏、凄楚……
秋院——清寂……
闲云——澹然、悠然、宁静、淡泊……
秋风——纯净、明澈……
秋水——明澈、明净……
5.这些秋景,的确各有特点,那它们有共同之处吗?你认为这些词语中最能概括作者笔下秋天的特点的是哪些?说说理由。
明澈、淡然、洒脱……
6.小结
秋之美,美在明澈纯净之形;
秋之美,美在澹然洒脱之神。
四、悟·人之美
7.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颂人的句子有哪些呢?赞颂了怎样的人?(结合句子理解)
【资料助读】(一)
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人能“超然”,所见才会普被广远;才会宽大无私,而不会被尘间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牵绊。尽管自己生活在时间,却能随时腾出身来,置身世界之外,来看这世界。着眼点既远大,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就宽朗。……这一份无需自我矜夸的温和和谦虚、淡薄与超逸,不但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动力,而且也是使一个人胸襟博大,度量宽宏,成大事业,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础。
——《超然的人生境界》
歌颂了像秋一样具有内在美的人,心胸广阔、淡远闲适、不追名逐利、洁身自好……的人。 本文表明了作者的追求,写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格,有明显的道家超然淡泊的思想。
8.在一篇文章的标题下面常见到有画龙点睛的一句话——题记。好的题记一下子就能抓住阅读者的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题记的要求较为简单: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那么,什么样的题记才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文章的灵魂!如果让你在文中选一句话作为题记,你打算选哪一句?为什么?
“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最能表现秋天淡泊的品格,全文所描绘的秋景之美,具有秋天品格的人之美,其精神核心都在于淡泊澹然洒脱,这也是作者最欣赏的秋的特质。
9.品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全文闲适、澹然的情调。
①改为“秋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闲闲的、远远的,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好吗?说说理由 。
②改为“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好吗?说说理由。
③诵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配合全文闲适、澹然的情调,语速舒缓,语调平缓舒展,不可过高。最后一个逗号,停顿时间略微拖长。)
五、赏·文之美
10.本文中作者明显的道家超然淡泊的思想:希望悄悄远离尘世,欣赏闲云野鹤式的生活,而不屑于世俗繁华,对世俗的悲欢扰攘无动于衷。这样的人生态度与我们倡导的昂扬奋发的人生追求矛盾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资料助读】(二)
记者:作为一个成功的节目主持人和作家,你在书中说信奉道家的“为而不争”,却又声称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你觉得这样矛盾吗?
罗兰:道家说“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我的理解是“为而不争”,不能什么都不为,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可是,也不要为了功名之争而为,那样岂不是太累?
人也是这样,不能脱离现实而无为,也不能为功名所累。人生是一趟丰富酣畅的旅行,辛苦奔劳是这趟旅行所应付的代价,如果你只付了代价却不欣赏这世界,那太可惜了。
做你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过程,不要有太多现实的目的。我在一个电台做同一个节目,三十多年。别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工作很辛苦,可我有乐趣,便会投入心力。
不矛盾。本文中的确有比较明显的道家超然淡泊的思想,但它是针对当下社会转型,人们汲汲于功名,欲望膨胀,心灵扭曲的现实提出的。它所倡导的有所不为、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身心和谐,精神健康。这与昂扬奋发的追求不仅不矛盾,而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11.作者笔下不一样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更多是心灵的感悟。如果我们也从形和神两个角度去思考,这可以说是文本之神,那这种神(哲理、启迪)又是通过怎样的形(语言)来传达、表现的呢?
12.师小结
文之美,美在小语短章、朴实流畅之形;
文之美,美在富有哲理、给人启迪之神。
六、诵·秋之美
作者用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画了一幅秋景图。里面有树有日,有山有水,也有云和野鸥……没有人,却处处显现着人的品格。
现在,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诵读这篇《秋颂》。
七、写·秋……(作业)
试模仿《秋颂》先形后神的写法,写一两段文字,写出你心目中秋的特点和气质。
八、板书设计
秋颂(罗兰)
明澈纯净之形
颂秋小语短章朴实流畅
澹然洒脱之神
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颂人淡泊洒脱之心
教学目标:1、把握秋景的特点,感受“秋之美”;2、品读作者对“秋之美”形神兼备的描写;3、理解作者对具有“淡泊”之美的秋(人)之情怀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1、品读作者对“秋之美”形象很兼备的描写;2、理解作者对具有“淡泊”之美的秋(人)之情怀的赞颂。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测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台湾著名散文家罗兰的《秋颂》。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听写字词(一位同学在黑板一侧听写,主要字词是课后练习一的字词),并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语略作解释。比如:飒爽、慑住、清寂等。
2、让学生在默写的词语中圈划一个最能概括秋天品质的词语。(可能出现明澈、闲逸、澹然、淡泊等词语,教师此处不做定论,等到第四部分教学时在回过头来明确哪个词最合适。姑且算课堂的一个伏笔。)
二、初读,感知秋之特点
1、慢慢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罗兰女士笔下独特的秋之美。
思考:作者写了秋季的哪些景物?
明确:枫树、秋林、落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野鹤。
2、试用文中的某一个字或词分别说一说这些秋景给你留下的印象。
秋之美,美在()之()。
示例:秋之美,美在枫树之飒爽。(第二段)
(教师完成示例,剩余部分由学生完成)
参考:
秋之美,美在秋林之秀逸。
秋之美,美在落日之凄楚。
秋之美,美在秋院之清寂。
秋之美,美在闲云之澹然/悠悠。
秋之美,美在秋风之爽利/纯净。
秋之美,美在秋水之明澈。
秋之美,美在野鹤之飘潇/淡远。
教师在PPT中显示这些景色及特点,师生共读这些句子,再次整体感受秋之美,把我文章写秋景脉络。
三、品读,认识秋之形、秋之神。
作者对秋之景的描写集中在2—9段,请同学在这几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来设计一下怎么去朗读,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用设计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通过讨论朗读的基调,朗读的重音,朗读的层次等,抓住优美、生动的字词,再现语言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该部分朗读以单独朗读为主,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适时点拨,注意男女同学的分别朗读以及朗读的对比、点评等。不能局限在表面的一些朗读技法上,而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中走一遭再将感情融入其中地读。)
示例一二:
1、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这情景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2、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的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最动人”、“最耐人寻味”,两个“最”字强调作者对景色的独特感情,要读出那种深切的喜爱之情。“酡红如醉”是比喻手法,形象写出了落日让人沉醉的情态,所以读的时候应该是沉醉于美景的享受的感觉;“衬托”一次表明二者相互映衬,如醉之秋林与深红暮色是美上加美,情感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读得时候节奏要放缓,适当可以有一些拖音。再比如:“澹澹然”、“悠悠然”是叠词,“然”是“…的样子”,“澹澹”、“悠悠”是安静、悠闲的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要读出舒缓、闲适的感觉。
至于朗读层次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作者在写景的时候先写秋之形,再写了秋之神,从形到神之间有个过渡。二:作者写了秋之美的同时也在写“人之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的朗读要有适当的停顿。比如:1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2中的“悠悠然”和“悄悄远离尘世”之间。
四、研读,理解对“淡泊”之美的赞颂。
1、有第三板块的教学可知由写秋之美过渡到写人美。
问:作者笔下的像秋一样的人又有怎样的品格呢?
(带领学生集中研读课文10—11段以及前面段落中写到“人”的语句。)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明确:第10段:“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的美”作者开始从秋之美过渡到人之美,“某些人”强调这种人不会很多,“必须”“才能”强调具有这种品质之人更难得,“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这种人有所想要的一切,却不把这些作为一种追求,可见其淡泊、宁静的可贵品质,作者认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品质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极深”二字更把这种难得推到了极致,作者对这样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的赞颂之情可见一斑。
第11段更是将写“秋之美”和“人之美”完美融合。一组写秋的排比却将重心落在了“淡泊”上,接着扣住“淡泊”一词继而否定“受赞美”、“被宠爱”。
“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相对于“蓬勃”“繁盛”、“赞美”“宠爱”,秋光只是“淡淡”的,更彰显“淡泊”这种难得的人生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写出这种境界的不易,“只愿”二字表名了一种态度——对这种人生的期待。末字之“秋”,实乃“人”也。尾段作者告诉我们的是:淡泊的人生,不仅难得,而且是真难得,但却值得我们期待。
2、(1)再来呼应上课之初圈划的品质中“淡泊”最合适。
寻找其他语段中写到人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所赞赏的品质。
(主要集中在1—9段中的后半部分,此部分由学生的读带动分析,此时,问题已经变得简单,鼓励学生的表达)
(2)提炼文中的词句,完成下面填空。
人之美,美在()
示例:人之美,美在一份明澈。
(教师完成示例,剩余部分由学生完成)
参考:
人之美,美在一份洒脱;
人之美,美在一种澹然;
人之美,美在一种幽静;
人之美,美在一种悠然;
人之美,美在一种纯净;
人之美,美在一尘不染;
人之美,美在一份闲逸;
人之美,美在一种透彻;
人之美,美在一种淡泊。
教师在PPT中显示这些特点,师生共读这些句子,再次整体感受秋之美,把我文章写人的脉络。
3、归纳写法:以秋喻人、以秋写人。
五、美读“罗兰之秋”。(此环节灵活机动,视具体情况而定)
配乐朗读全文,感受文脉、感悟文之美。
六、布置作业。
作者在文中引用或化用不少写秋的词曲,请你课后也搜集一些写秋的诗词,并做摘抄,体会一下诗词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