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校在暑假开学后为了尽快提高新教师的业务水平就组织新老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子”的“帮扶”活动。
同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件好事,但是刻意的突出“师”与“徒”的关系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教育界“名师”带“高徒”的现象非常普遍,前不久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专家”发了一张他与另一位专家的合影,附言道:正式拜某某老为师……
被群友耻笑了半天。
中国人外出办事、混社会、玩圈子很多时候是不看个人实力与专业水平的,只看人际关系、只看“上面”有没有人,只要“有人”,什么事都好办,如果“没人”就很难混得开,这似乎也成了“拜师”的一大动机。另一方面,广收门徒扩大自己的江湖影响、巩固提高自己的江湖地位又成了部分大师收徒的一大动机。
唱歌的要找个导师,歌唱的才动听;说相声演小品的要拜个师傅,说的相声演的小品才搞笑;生活不如意的要找一个人生导师,生活才步入正轨;做教育的想做出点影响寻个“师傅”也便不足为奇了。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拜师礼”是极隆重的,要磕头、要敬茶、要宴请众人宣告天下:自何年何月何日何人正式成为某位大师的门徒……
教育圈里稍微有点名声的人也热衷于选徒做师傅,师者常以“桃李满天下”沾沾自喜,即便暂时没有“收徒”打算的也要笼络一帮粉丝建个微信群、搞个“贴地行走的公益性组织”,然后一边布道,一边享受“众星捧月”的荣耀。
……
这一切都源于某些人脑子里总是有做“山大王”的梦想。收徒的人已经做了某个山头的山大王,而急于拜师的人大抵也是为了早一天像他师傅一样广收门徒、也做山大王吧……
我们要承认在教育界包括热衷于做“山大王”的教育名家是有一定思想的,这的确难得,问题是人一旦有点成果就乐于神化自己,就不好玩了。
一个原本正常的人一旦开始崇拜另外一个人时,很快就有可能成为后者的精神奴仆,盲目的崇拜他人是迷失自我的开始。对教育者而言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绝对不能盲目的把自己全部的精神世界托付给任何一个人。
学校里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从某一个方面来讲是好事,但是不能误入“拜师”的误区,新教师可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方法与思想,老教师更要心存感激、谦卑的坐下来与新教师交流,万万不可以师傅自居,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是唯一的权威,新老教师“结对子”不能让新教师忽然之间稀里糊涂成了别人的徒弟,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这个阶段新老教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亦师亦友亦同事”的平等关系,这样的关系会让新教师保持独立的自己,老教师也会因此更真诚、更谦卑。
有这样一句话,据说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校训,说:向每一个人学习,但是不要模仿任何一个人。
我觉得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