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讲故事。
我们看到一个故事,都会自然而然寻找它的开头,中段,与结尾。这种近乎本能的反应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大脑皮层中。这种习惯是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在学会使用语言后,慢慢演化形成的。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够打败其他人种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幸存者,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智人会讲故事,会用故事将人们团结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前进,同时故事也是传播直接知识(实际经验)与间接知识(理论基础)的主要方法。
关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市面上有关的书籍数不胜数。但多半不够系统与专业,容易沉溺于某个具体环节,比如情节的堆砌,比如场景的塑造,乃至深一脚浅一脚,没有重点。《作家之旅》这本书,经过数十年好莱坞编剧们的验证,脱胎于神话故事这种人类最早的故事形式,所述要点均符合普通人最容易接受的叙事模式。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好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们有一定的结构。这个结构或者说是叙事逻辑,称为“英雄之旅”。你可以把它当做是故事发展的路线图,也可以当做是人物成长的行为轨迹。
这种模式可以让故事产生一种可以影响人类情感的意义,它不仅能带给观众满足和完整的感觉,也可以带给观众新的意识和态度,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启发的作用。
简单来说,故事就是一段旅程。你的主角(变化最大的人物,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故事世界)将离开原本舒适的生活环境,投入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中,经历一段冒险。这段冒险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外部之旅中主角会经历很多磨难,去到一个危险的地方,击败一些对手,达到某个目标。内心之旅中,主角会经历情感上的波折变化,将原本的情感弱点转化为优点,治愈可能的心理创伤。只有内部与外部结合,故事才能真正精彩,吸引人。
此书分为上下两部,使用的是《易经》的成书结构。
上部概览旅程的大概流程,以及途中英雄会遇到的各种人物原型,如:英雄,导师,边界护卫,信使,变形者,阴影,伙伴,骗徒等。这些人物原型均是主角成长中可能遇到的,会对其有着重要影响的,具有独特功能性的人物。这些人物会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或阻碍或帮助主角。摸透原型的特点,可以组合出复杂且具有深度的人物。
下部则主要介绍旅程的各个阶段,主角不可能刚出门就解决了问题,他必须经历一系列的挑战才能走到终点。这些阶段分别为:正常世界,冒险召唤,拒斥召唤,见导师,越过第一道边界,考验、伙伴、敌人,接近最深洞穴,磨难,返回的路,复活,携万能药回归。各阶段代表了主角在旅途中遭遇的不同事件,每个阶段都有着相应的功能性,其中个别阶段会对主角乃至故事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原型一样,调配阶段的顺序,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故事走向,或烧脑或自然。
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对于每个具体的概念介绍中,不仅介绍了它的戏剧功能,也给出了它的心理功能,即是解释为何它会对人们产生某种心理影响。因为心理影响是人们对于故事产生感受的根源,如果一个故事无法对人产生触动,换句话说,不能让他们身体的某个器官分泌液体,那么这个故事就很难谈得上精彩。
在基本概念介绍结束后,作者还分析了几部精彩电影里是如何运用英雄之旅这种模式的。这让我们可以了解影片精彩故事背后的叙事逻辑,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而不仅要知道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也得了解它为何这么说。
总结来说,《作家之旅》是对能够影响人们的故事要素的总结。它探索的东西是多维度的,而不仅局限于讲故事的方法。其中叙述的故事原则可能深刻激发起我们讲故事的欲望。在这个越来越强调讲故事的能力的时代,这本书的重要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