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随着脍炙人口的小说《三国演义》流传千古。这首词的作者——杨慎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及。
杨慎,号称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与其父杨廷和同朝为官,其父入阁拜相,他也状元及第,前途不可限量。可最终因为“大礼议”被贬出京师,客死戍地,不由得让人扼腕痛惜。
杨慎的一生被“大礼议”一斩两段,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失意潦倒。那么这桩“大礼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游戏人间的明武宗说起。明武宗这个皇帝天资聪明,但是纵情声色、不务正业,建造豹房日夜胡闹;自封大将军外出打仗;宁王作乱被王阳明顺利平定后,居然为了过一把征战的瘾要纵虎归山由他这个皇帝再来剿灭一次,幸好不到三十岁就折腾到驾崩了,也没有留下子嗣。
明武宗是孝宗的独子,孝宗和兴献王都是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所以兴献王14岁的独子朱厚熜根据“兄终弟及”的祖制,在朝臣们的推举下登上皇位,是为世宗(嘉靖皇帝)。
世宗即位后,想追封已亡故的生父兴献王为帝、喊自己的亲妈为妈。但遭到了以首辅杨廷和(杨慎的老爸)为首的大臣们的反对:继统必须兼继嗣。也就是说世宗应以孝宗皇帝为“皇父”,以孝宗皇帝的皇后慈寿太后为“圣母”,而皇帝的生父兴献王和生母就成了叔父和小妈。
廷臣们的意见和新皇帝的初衷大相径庭,双方争执不下,史称“大礼议”事件,杨慎则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他和老爸一起坚决反对新皇帝的想法。
实际上,在世宗皇帝的孝心与大臣们的忠心之间,并非找不到调和的办法。前朝历代也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清平乐》的主角宋仁宗在世时也没有留下子嗣,皇位由侄儿英宗继承,英宗继嗣仁宗,不但保证了皇位的平稳继承,而且还确保了老仁宗后继有人,待到日后皇嗣繁衍,再从中择立一人奉嗣生父一支,这么一来“天理人情可两全矣”。
偏偏就在这即将解决问题之时,一位名叫张璁的新科进士为了自己上位,得拥立之功,所以上疏力挺新君,声称“继统不必继嗣”,世宗可以以兴献王为父考,孝宗为皇伯考,并应追崇兴献王为皇,在京建庙奉祀。
这样一来,一场简单的小插曲成了力挺新君的新势力和尊崇祖制的守旧派之间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绞杀——放到今天或许就叫“内卷”吧。
嘉靖三年,世宗16岁了,旧事重提,又议论起喊妈的事情了。
当年秋七月,36岁的杨慎等二百多官员伏于左顺门,撼门大哭,自言“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将众人下狱廷杖,当场杖死者16人。十天后,杨慎等7人又聚众痛哭,再次遭到廷杖。当年九月,世宗下诏,称兴献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以孝宗为“皇伯考”,慈寿皇太后为“皇伯母”。皇帝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喊自己妈为“妈”了。
“大礼议”的最终结果,皇帝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孝心,也将在朝的大臣分化成了自己的人和不是自己的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人的杨廷和等被迫致仕回家,杨慎等人则被谪戍——就是发配到远方去。
杨慎的戍地远在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从此和父亲双双贬出中央、天涯相隔。
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怨恨,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竟然没人敢受理杨慎的请求。杨慎年近七旬时,曾返回家乡成都附近的川南泸州暂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卒于戍地。
杨慎的一生就因为干涉皇帝喊妈(“大礼议”事件)的事情被一劈为二。36岁之前是风花雪月、踌躇满志的名士状元;36岁之后,则是流离失所、客死他乡的落魄孤寂。
也许正是因为饱经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才会有《临江仙》这样的看破红尘的千古绝唱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