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之后,我经常行走在学校里相互交叉的沥青路上,偶尔也会去学校周边那一条条笔直而白天清闲而晚上稍稍热闹的小吃街当中。其实在我看来,约一个好友,一起行走在熟悉的街道中,走进一家小吃店,坐下来好好地一边吃一些热滚滚的美食,一边聊聊天倒不为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由于好友们都进入不同地方的大学继续学习,平时在和好友们的微信聊天当中,无不经常提及到在曾经的时光中一起行走聊天的情景,现在的我们想要找一个凑巧都回家的时间恐怕很有难度,所以很多时候自己和好友之间很难再见到一次面,很难拥有一次真正坐下来好好交谈的机会。
今年元旦,我恰巧和一位许久未见的好友约好一起在家乡小镇那条街道逛街。见面后的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健谈,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很少见面的缘故而减弱。我毅然选择了一条我们经常去的、名叫光南街的街道随处逛逛。
大半年都没有走过那条街,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熟悉的店、熟悉的气味、熟悉的味道,还有那些熟悉的人,哪怕是在回忆中的。唯一变的是那些人儿,可能这家店的老板更加健谈了,那家店的老板娘更加圆润丰满了......我和好友像很久之前那样选择一家再也熟悉不过的小吃店坐下来,点了一些小吃,逐渐聊起共同的话题和一些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
光南街,是我学生时代的记忆里最深刻的记忆。那条街到现在依然售卖着很多毛绒玩具、文具书包和精品,也被很多同为学生党的年轻人们亲切地称为“精品街”。确实啊,每逢下课放假,精品街都是必逛的路,学生时期的我总会被好友拉着走,我和她总会在这里给生日的同学送礼物,给自己买一把伞、买一个暖水瓶,一张贴纸、一张海报,甚至是包书的纸,它,就是我们曾经的淘宝街。
回忆里熙熙攘攘的精品街,早已繁华不在,大大小小充满回忆的店,就如李先生的甜品店,早已结业关门了。这条街的店铺来了一家,又走了一家。熟悉的招牌还没有拆,但它们都不再开门了。冷冰冰的拉闸门封住了这里曾经繁华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电讯门店。仍然坚持开门的老板老板娘们,已经斗不过网上购物的新鲜感了。每一次回到家的我却不自觉地,在放假的时候,偶尔来上这里一趟。不知为何,当我走着,那些和好友一起逛街的画面浮现在脑海里。而如今,再一次走进这条街,似乎都变了,再也找不回当年逛这里的味道了。
曾几何时,还在读初中的我,经过连接家和学校的那条街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坐落在那条街的一家小书店,我和朋友们放学后时不时就去那坐会,和那儿的老板娘一家人聊聊天,了解一些年轻人很感兴趣的书籍等。由于我们还是少不懂事的学生,所以很多时候老板娘都会给予我们很多关于书和上网查资料等方面的帮助。我经常顺路光顾一家小小的文具店,老板娘很和善,做着小本生意却永远不会把文具的价格提高。
而如今我独自一人再次走回那条街,那些店铺换了又换,那家书店和文具店早在两年前搬走了。可是依然不变的是我的母校依然坐落在那儿,不变的是我对于这条街道的记忆和情感;我的回忆永远定格在和同伴一起上放学和去小书店的那个画面。
曾几何时,下雨天的时候,或者和我爸妈吵架后,我依然走到那条我经常去的精品街,慢慢的走到街上,看见开着店铺的人儿悠闲地坐在那,又或者在招揽生意。静寂的街道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学生光顾着小店铺,购买着自己需要的小物品。风刮起树叶沙沙的声响或许正是给街道的静寂增添一些音乐吧。我悠闲地走在街上,毫无目的地瞎逛着,为的是减轻心中的坏情绪。
或许我是一个经常会怀旧的人,有时候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就不经意之间想到一些过去不管好坏,不管时间远近的事情。我也会选择我曾去过很多很多次的老地方老街道,不仅仅是因为不会傻乎乎地迷路,更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中隐约会感受到以往的旧气息,仿佛在那个过程中就会有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一个人行走在熟悉的街道中,想到的都是那些属于这些街道的记忆。不论最后换了多少家店铺,不变的依然是我对这些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街道的记忆和对于往事的怀念与对于我成长中走过的街道的情怀。
或许很多年以后的我,约一群老友,在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街道中,再一次习惯性走进街边藏在一角的小吃店,我会带着笑脸和老友们挥手寒暄,坐着聊聊天......
而时代的巨轮似乎不会因为一群年轻人的情怀而停下,如今那些慢慢富裕起来的学生们和愈发方便的交通,都让粉丝们通向了更加繁华的商业中心,或者拿着手机刷一刷淘宝买下想要的东西。熟悉的街道,好像从那时开始,就丢失了过去的色彩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