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已有十几天了,写似乎不成问题,每天千文字一小时之内也能搞定。素材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书上的故事和金句,都可以发散开写一篇小文。可说理不能抽丝剥茧,透彻精湛;状物不能栩栩如生,身临其境;叙事不够清楚完整,门可罗雀是自然的事。
推敲之下,是时候下功夫锤炼文字了。一锅粥再怎么有营养,上面浮几粒老鼠屎,总会吓跑客人的。而错别字,标点符号乱用等常识性错误,就是行文中的老鼠屎,是写作者的大忌。
我想起贾岛的苦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走进书房,按照标号,我从书橱里拿下一本尘封很久的书。如同手握着通往成功的敲门砖。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2000个语言错误》这本书是从错误入手、帮你避免语言错误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分为“词义误用”、“词语混淆”、“褒贬不当”、“用错对象”、“不规范用法”、“语法错误”、“修辞错误“、“逻辑错误”“标点错误”等篇。编者根据中国人日常交往的实际需要,列举了工作、社交和家庭等不同场合中人们最常用到的,且误用率较强的2千个语言错误,并引用了一些媒体上出现的病句,寻根求源,旁征博引,提示组织语句的基本规律,讲解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堪称是一部语言百科全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
这本现在看来相见恨晚的书,我束之高阁,闲置很多年,不仅是资源浪费,也让我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只有意识到自身不足时,才会主动寻求方法与路径。
前不久姜淑梅老奶奶在网上爆红,她60岁开始识字,吭哧吭哧的学了十五年,75岁时开始写作。第一部书《乱时候,穷时候》使她一举成名,以后每年一本书。这本书我找来看过,叙事真不简单。一如书评家评说:“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如果没有15年的积累沉淀,苦练基本功,没有将冷板凳做热的劲头。如何逆袭成为大器晚成的典型,赢得众多的“姜丝“。众人只看到她身上巨大的反差,励志的故事,但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没有对文字精益求精的追求,如何能在暮年像冬日里的梅一样花香四溢。正应了那一句话。不怕起点迟,只要起点高。
拿着这本被我冷遇了多年的书,突然爱不释手起来。我立志要读烂读透它,让它变成脑上的紧箍圈,时时提醒自己,在行文中少犯错、不犯错、直至文字干净清爽起来。
先求精准,再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