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豆子
“当音乐课从专用教室回到普通教室”,当我慢慢打下这一行字时,发现本学期的音乐课已接近尾声了。今天我和孩子们说:“音乐课还剩最后两节了,这意味着本学期正式进入了倒计时刻。”孩子们发出长长的感叹声,似乎有点舍不得结束的感觉。于我而言,本学期的音乐课像一首一言难尽的曲子,从最初的“诸多不适”慢慢流淌成了最终的“好像还不错”,这其间的感受“有时想笑,有时想哭”,这就是我和孩子们所经历的特殊时期的真实的音乐课。
因为这场新冠疫情,准确说,我和二年级孩子的相见是在四月下旬,这种相见让人隐隐心疼:我们相互戴着口罩,只能以眼力来辨认与招呼。复课后,最令我烦恼的是:无法去音乐教室正常上课,所有的课都在普通教室完成。让我想起自己多年的挣扎与煎熬,无非就是能拥有一间属于我和孩子们的音乐教室,可如今,我们又要回到普通教室上课,这种滋味难以言状。除此之外,打击乐器、循环教材等物品都无法正常使用,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真是贴切不过。之前,我有设想过上音乐课的种种艰难,但真的没料到现实是如此“一清二白”地开始:一个人,一本书,一张光盘。回想这两个月,我是如何与孩子一起学习的呢?
少了“一间音乐教室”,多了“十分钟的暖场”
说实话,第一周跑普通教室上音乐课我很不适(虽心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总感觉身为一名专职音乐老师却硬生生把自己上成了十足的兼课老师,我和孩子们戴着口罩,满腹念想又不得不面面相觑,谁都需要一颗慢慢适应的心。
听到下课铃声,我迅速带上我的书、水杯和硬盘去往上课教室,我和孩子们说下课需要喝水,所以我愿意以身示范;我和孩子们说下课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所以早早到达教室;我和孩子们说一定要保存体力,所以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调整自己……到达教室时,有的老师还在认真讲课,我就在窗口转悠,孩子们见我就三心二意起来,上课老师会加快语速、草草收场,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教室。有时我去教室时,孩子们正埋头写字,根本无暇看我一眼,我会提醒他们喝水、上卫生间,顺利整理一下自己的桌面。我和孩子们说:我们的音乐课应该是干干净净开始,轻轻松松学习,高高兴兴结束。一边提醒着,一边观察教室里的门窗情况(是否保持通风),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第二周,只要我走进教室,小朋友就会主动迎上来,有的问我是否需要帮忙,有的告诉我已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告诉我课程教到了哪里……我跟孩子们说,老师也需要做准备工作,等准备妥当,再慢慢聊。就这样,我会用三、四分钟的时间准备,接下来的时间就和孩子们开始海聊,讲台前渐渐聚集了好多孩子,这个孩子刚说完,另一个孩子继续说……我也会不时回应:“好的,继续加油哦”,“嗯,等安全一些,我请你到学校大厅的钢琴上演奏”,“真好,我期待你的好消息”……上课预备铃声响起,孩子们陆续回到座位,我和孩子们的音乐之旅往往是从确认彼此的眼神开始的,带着欢欣,也带着期待。
去教室上课,也不是每个班都一帆风顺开始的。遇上媒体不能播放的时候(电脑、电视屏幕有故障),我就会担心不已。幸好,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媒体技术,几个孩子就会主动教我怎么操作,果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一次次化险为夷。我说,“你们真像我的助教,下次请继续帮忙哦。”孩子们高兴坏了。等下次再去,他们果真继续热心地教我,可爱极了。有一次,我刚走到图书馆的拐角处,奕晨和嘉翌就在廊道里等我,忍不住高兴地告诉我:“周老师,我们教室里的媒体修好啦。”哎哟,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渐渐地,孩子们和我聊的话题由教室里的电脑说到课外的音乐学习,由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到将来的人生理想,由个人的小秘密说到家里增添了小宝宝(小妹妹或小妹妹)……想起以前带孩子们,我总是提醒他们保持安静,注意行路安全,很自然地阻止了孩子们想和我聊天的愿望。下课回教室的路上,亦是如此。现在呢,很多孩子乐意向我倾诉、乐意和我分享,我忽然觉得——这多出来的“十分钟闲聊”,是我们音乐课的暖场剂,是我们音乐课的小前奏。也许,其乐融融的开始胜过一切刻意的铺陈。
少了悠悠琴声,多了朗朗“三声”
当我的音乐课从音乐教室回到普通教室,这也意味着我的双手无法在琴键上欢乐弹奏,无法将孩子们的问好变得深情几许,甚至无法让孩子们把音唱得妥妥又准准。我常常固执地认为:一个音乐老师,带着孩子在一间音乐教室,有一架钢琴就足够了。但疫情之下的音乐课,我和孩子们却只能“望琴心叹”。考虑到二年级孩子力气小,搬电子琴上课也不安全,所以我和孩子们约定:用我们的耳朵多听、多赏,我们一样可以获得美妙的音乐体验。
话虽是这么说,我知道上好课还是有难度的。通过前期调查得知:假期通过平台收看音乐网课的孩子不到三分之一。于是,我对整个教学计划重新作了调整:和孩子们从第一单元开始学习。在普通教室上音乐课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孩子情绪的稳定性,对环境的熟识程度,包括孩子们与同伴间的互助关系等,都有助于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所谓的不适,可能更多的是指向我个人层面的,比如需要不停地跑班上课,课堂组织与教学形式上会相对单一(场地有限,避免相邻班级的干扰等因素)。所以,我需要在两个方面格外用心:一是,充分使用好教材光盘。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素材非常丰富,我可根据需要重组、筛选、增减,做到使用得当,为我所用,为课堂增色。二是,我应该在课堂语言上多下功夫。课堂上,我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导入、来激趣、来调动、来过渡、来总结,特别是孩子下午上课情绪低迷、昏昏欲睡时,适时讲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来一段即兴表演,用夸张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把孩子们激灵、激活,并努力在课堂上创造“三声”:歌声、笑声和掌声。
学习歌曲时,没有琴声的辅助,我和孩子们会更注重“边唱边听”的训练,我们的耳朵就是一个校音器,通过日常训练,达到日渐敏锐与敏感;欣赏乐曲时,没有乐器的伴奏,我和孩子们会更注重“发现与开发声音”的训练,我们可以借助笔和尺子敲击节奏,我们可以借助身体律动创造多声部音效,课堂一样可以饱满丰富。音乐表演时,我们不受桌子、凳子的影响,依然可以把《小花猫和小老鼠》中机灵可爱的小老鼠、得意威风的小花猫演得惟妙惟肖,诙谐有趣。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约定:假期可以学一首歌、弹一首曲、演一个节目,开学初一起来才艺展示。开学初,果真有孩子追着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艺展示呢?非常时期的非常约定,我们的音乐课随即增设“才艺展示”教学环节,每节音乐课安排2-3个孩子进行展示与表演(提前一周预约与自行准备),展示一般放在课堂开始前的5分钟,或者结束前的5分钟(表演孩子自行决定)。起初,是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孩子主动表演、主动展示;慢慢地,其他孩子也主动加入进来,一起唱歌、相约表演……教室里,时常响起孩子们自发的掌声,有时是真诚的鼓励,有时是满满的赞许,有时是由衷的钦佩……这样的鼓舞,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需要。
少了浓浓专业味,多了浅浅教育味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在普通教室上得那么自在,那以后的音乐课就在普通教室上也无妨啊。这样的理解,只能说明他(她)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老师。如果非要将音乐教室上音乐课和普通教室上音乐课作一个比较:那就是普通教室的音乐课缺少了专业味。它只是特殊时期的一种无解之解,我们只是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它而已。事实上,普通教室的音乐课是有缺憾的。
比如,指导学生的歌声。在普通教室上课,我对孩子们提醒最多的是“轻轻说话,轻轻唱歌”,几乎每节课都要反复强调。因为教室要保持通风状态(门窗打开),四十多个孩子一起唱歌,如果不强调声音的轻柔与一致,干扰是一定有的,况且音乐课每天都在继续。为了减少干扰,我提醒孩子用平时唱歌的一半力气就够了,偶尔几个男生拉开嗓门放声演唱,我会及时作提醒、作指导。这样的训练,从短期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声音会有虚化倾向,气息也会慢慢浅薄无力。另外,随着教材中二声部歌曲的出现,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分声部练习,琴声的支撑与音准的辨析,是训练孩子听力与合唱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在普通教室是无法完成和达成的,包括低段年级打击乐器的演奏与运用,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安全、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训练与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合作与倾听的好方法之一。
这样说,或许大家明白了我所说的“专业味”是什么含义了,但不得不说,因为在普通教室上音乐课,让我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现象与场景,也使得我更深入地去思考孩子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那天,我从一间教室走到另一间教室上音乐课,看到英语老师还在教室里认真批阅试卷,不时与个别孩子交流着,“小蜜蜂”扩音器的声音嗡嗡作响,孩子们显然还处在“英语课”状态。我走进教室,清理讲台,好让我的水杯、响板、书本等物有个安放之地。陆续有孩子看见我,赶紧走到窗台边拿水杯,也喝水。还有孩子开始离开座位上卫生间,有几个孩子走到廊道里,之前我有说过孩子们应该多到廊道里看看绿色植物,呼吸新鲜空气,缓解视力与精神上的疲劳。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这样的常识,应该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因为孩子的学习之路还很长)。上课铃声响起,英语老师一边点名道姓说着什么,而后意犹未尽地离开了教室。此刻,残留的“战场”转交到了我手上。我说不出什么励志的话,就是静静柔柔地看着孩子们,他们真的有些疲惫。我需要深呼吸,孩子们也需要;我需要让自己缓一缓,孩子们更需要。目力操时间,我说孩子们不妨调整一下自己,可以趴着休息一会,也可以选择做目力操。有人会觉得,我这样的处理方式太随意了,但我知道,不这样处理的后果是——音乐课时间孩子们会更随意。看到后排依然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埋头奋笔疾书,似乎连抬头的工夫都没有。我知道音乐课结束后就是放学时间,他们再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完成试卷订正,我的确看见了,但我假装啥都没发生。
和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开始了,当天我们学唱新歌《钟》,孩子们在我的问题“谁能将生活中的钟表声用音乐中的节奏模仿出来”中脑力思考,声音模仿,节奏表达,板书呈现,我背过身开始在黑板上书写:
2/4 ×× ×× ∣ ×× ×× ∣∣
dida dida dida dida
× - ∣ × - ∣∣
dang - dang -
节奏训练时,我们随着节奏的先后呈现采用“先分再合”的办法(女生、男生,双声部合作),孩子们练得兴致盎然,声音质量一遍遍地提升,提醒,肯定,鼓舞,赞美……我的评价也随着孩子们的情绪高涨起来。这时,我瞥见刚刚还在写试卷的女生不知什么时候停下了笔,正和同学们一起投入练习呢。再看看最后一排的那个男生,桌子上还有试卷摊着,但他显然被我们的乐声所吸引,正认真倾听着。后来半节课,我有意识地观察这两个孩子的学习状态,明显有了改善。
下课后,我在讲台关媒体,收拾东西,有孩子又围拢过来跟我叽叽喳喳,有的说刚才的合唱训练没有难度,有的直接把新学的歌唱给我听,还有一个面带羞涩的女生拉着我的手重复说:“老师,我喜欢你的课,也喜欢这首歌。”小手在我的掌心里软软的,让我有点舍不得放开。是的,和孩子们的音乐课结束了,但和孩子们建立起的感情似乎越发浓烈,期末的课堂竟有了难舍的滋味。
我原本一直很羡慕那些班主任老师,孩子们对班主任老师的情感是我们这些专业学科老师所无法比拟的,但这学期短暂的回归到普通教室上课,让我逐渐体验到:教育的发生是关涉“心灵”的。教师的投入与获得大部分状态下是成正比的,投入越多,获得越多。投入深情,收获深情;投入爱意,收获爱意。或许,我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追问自己:我有足够投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