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两个条件差不多的人,应该嫁给哪一个?婚姻出现问题了,应该离婚还是凑合过?面对分手,应该痛快离开还是极力挽回?吵架了,应该冷战还是去道歉?
即便是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当面对别人给出不同答案的时候,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选择,究竟应该遵从内心的选择,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小逻辑——让选择变简单的方法》,书名叫《小逻辑》,其实内容讲的是将一个大目标拆分成一系列小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套用行为学的框架: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承诺机制-奖励机制-分享机制-反馈机制-连接纽带,在这7个步骤中,又进一步拆分成21条行为学规则,对于那些拥有选择困难症而导致的缺乏行动力的人来说,一步步拆解下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秋叶对这本书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与其说是一本‘小逻辑’,不如说是给很多人的‘小曙光’。”
《小逻辑》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叫欧文·瑟维斯,另一位叫罗里·加拉维尔,他们是英国行为观察小组的常务董事,这个小组的行动方针是:“规避过去的官僚主义条条框框,找到种种明智的方式,鼓励、支持和保障人们能为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他们将在行为学中获得的想法,应用到实际中,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在6年的时间里,两位作者致力于助推公民更快地做出决策,帮助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本《小逻辑》中,他们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实现自我助推,让我们的人生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学会设定正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
如果有人问你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你想到的答案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一直跑在路上,你会被沿途的风景吸引而跑偏方向,也可能因为太累而放弃,更可能因为没有终点,站在原地不知跑向何方。
《整理的艺术2》这本书中说:“只要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最终目标图景,我们就很自然而然地看清到达终点的路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设定目标的重要性。《小逻辑》教给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的三个规则:
规则1.选择正确的目标。
规则2.聚焦单一目标,设定清晰量值和最后期限。
规则3.把目标分解成可控的小步骤。
目标的选择很重要,就像分手,对方已经劈腿,你的目标却是在一起,极力挽回,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目标。如果因为误会而导致分手,这种情况,你就可以解释清楚缘由,解除误会,挽回对方。
在婚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是沟通不畅,一开始两个人躺在沙发上各自玩手机,渐渐地就会发展到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吵架的地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冷暴力,谁都不主动沟通,最后面临离婚的结局。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期限一年,目标是两个人每天能够有半小时的聊天时间,这半个小时随便聊,可以聊电视剧观感,聊同事、聊工作、聊生活,只要能够畅开心扉,放松身心就可以。
目标尽量单一,如果你既想让对方能够畅开心扉,又想让对方猜透你的心思,还想让对方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目标太多,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先不说你能不能够完成,对方一旦没有达到你的期待值,你就会懈怠甚至愤怒,非常不利于目标的完成。
将这个目标分解成从早晚问候开始,目标简单又单一,非常容易达成。
选择一个正确且单一的目标,是一个计划成功的开始。
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让目标在可控范围内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对于目标的执行与最后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
《小逻辑》将这一步又拆分为三条规则:
规则1.保持简单化原则。
规则2.创建一个可行的计划。
规则3.把计划变成习惯。
简单化原则,可以让我们更有坚持的动力,同时越简单的计划,越容易执行。
这个目标就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每天早晚问候一次,无论在不在家,都要问候。每天分享一件趣事。没有趣事,可以分享笑话。
因为目标很简单,就很容易形成习惯。当计划变成习惯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这是座高山难以翻越,从而放弃。日本有句谚语叫“讨饭三年懒做官”,也就是说你已经在习惯的牢笼中无法解脱,宁可讨饭,也不要一份好工作,可见习惯的力量多么强大。
一开始,很可能是在演独角戏,即使这样,也不要想着放弃。
在心理学上,有个荷花定律。一池荷花,第一天只开放一小部分,从第二天开始会以前一天两倍的速度开放,到30天的时候,荷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荷花什么时候开了一半呢?很多人会以为是15天的时候,其实是第29天。最后一天,荷花开放的数量等于29天之和。
从这个定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厚积薄发的道理。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你的努力终究不会白废,哪怕你一直在演独角戏,最终没有得到对方的互动,放弃了这段感情,那么在下一段感情中,你也会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与沟通,为你最终获得幸福铺平道路。
就像在电影《完美陌生人》中,面对妻子出轨好友,罗科想到的不是去质问与离婚,而是去做心理治疗。没有过感情经历的人,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会笑罗科是个傻帽,妻子出轨,去做心理治疗的不应该是她吗?自己去做心理治疗,是不是南辕北辙呢?罗科却说出了这么做的理由,就算以后分手,也可以说我们尽力了。
不能说罗科的做法就应该奉为圭臬,至少可以试一试。就像卡耐基所说:“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给自己一个承诺,是计划顺利进行的前堤
中国有句俗语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感情中,我们更愿意听那些山盟海誓的诺言。人们在结盟时,也愿意以誓言约束彼此,可见承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着我们。
在承诺机制中,同样要遵循三个规则:
规则1.做出一个有约束力的承诺。
规则2.写下你的承诺,并公之于众。
规则3.指定一名承诺裁判。
每年年初,我们都会为自己立个详细的计划,最终能够完成这个计划的人却不超过20%。想想自己,是不是每年年初都雄心勃勃,当真正实践起来的时候,却总是败于拖延。这缘于大脑的工作机制,大脑更倾向于那些能带来即刻满足的任务,更喜欢当下得到的收获。比起收拾一下房间与健身,更愿意去收拾房间,因为能看到成果,而健身的成果至少要一个月后才能看到。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现时偏向,这是一种很难回避的认知性偏差,为了更好地执行计划,不让自己耽于短暂的享受,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找一个裁判。
对于裁判的人选,要注意,不能是那种软弱的人,不是试图维护你的人,他要有原则性。看到你企图要破坏计划时,要适时地将你拉回来。
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因为遇到困难,看不到曙光而放弃。一个人的战斗总是孤独的,一群人的战斗却是激情勃发的。可以找一个社群,或者几个人一起,为完成一件事情而共同努力。
如果完不成自己的计划,就往群里发100元红包。当有人作为裁判来监督你的计划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个约束力,就会督促你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完成计划的话,惩罚措施要更严厉一点。比如,睡地板一个月,将自己最爱的包包捐给慈善机构。惩罚措施一定要涉及到自身的切身利益,才能助推完成计划的决心与行动。
激励、反馈,更能助推你完成计划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常常会说:“你考了100分,就送你一个乐高玩具。”这就是引进了激励机制。在单位里也一样,我们成绩显著,公司就会发奖金来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工作。
在我们的计划中,也可以引入激励机制,比如我坚持了一个月每天问候,分享开心事。那么月末就可以奖励自己去吃一顿大餐,买一套心仪已久的健身服,或者去短途郊游。有了奖励机制,当我们想懈怠的时候,一想到奖励在那里,就会激励我们努力。当然目标达成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奖励,比如去心仪已久的地方旅行,为家里添置一件你喜欢的大件物品等等。
在计划进行过程中,还要时刻学会反馈。已经道早晚安一个月,对方有没有什么反应?是依旧冷若冰霜还是脸上有了笑意?在第三个月的时候,当你分享完开心事的时候,对方是不是也向你说了个笑话,或者笑着说你是傻帽。第一次道早安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点尴尬?道早安一个月,你是不是已经形成习惯,每天都会脱口而出,还会面带笑容。对方的反应,你的执行过程,都要记录下来,明白自己已经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当然,刻意练习重数量,更要重质量。我们常常说一万小时定律,有人觉得这是个虚假命题,很显然,若是一个清洁工不加思考地训练一万个小时,那么他依旧只会打扫卫生。而一个勤于思考与总结的清洁工,可能找到了很多清洁小窍门,甚至抓住机会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在练习的时候,不要敷衍与肓目,要像完成一件工作一样去对待。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天天坚持,对方却天天冷若冰霜,甚至还会嘲笑你,千万不要着急。想想从无话不谈到“冷暴力”,中间经历了多少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单凭自己一个月两个月想要解决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在工作中也会进行复盘总结。在这个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不停地反思自己做的是否到位,今天讲笑话的时候,绷着脸,明天要笑一点。今天虽然道了晚安,但是语气有点冲,明天应该缓和一点。
将感情中的事情这样一分解,执行起来就很简单,看到这么简单的过程,你内心也不会有压力。
我们常说要将婚姻当成事业来经营,将另一半当做老板来伺候,这时候我们就像工作一样,需要为完成KPI而兢兢业业。如果每个人都能将婚姻当成事业来经营,分解自己的工作,专注于每个任务的完成,婚姻不能说是一马平川,至少甜蜜多于苦恼。毕竟,面对工作的时候,若是遇到困难就选择辞职,最终你将一事无成。在婚姻里也一样,遇到问题时,不想着解决问题,而是想着离婚,一味地逃避,那么幸福会离你越来越远。
《小逻辑》这本书,教给我们用21个反直觉的行为学规则做出更好的选择,不单单适合我举例的生活小事,它适合每个领域,只要是你想完成的目标,按照《小逻辑》教你的方法来执行,更有条理化,也会让你更早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