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凡夫俗子,彼岸住着僧人。
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
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终于有一天,凡夫俗子们和僧人们达成了协议。
于是,凡夫俗子们过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们过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没过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们就发现,原来僧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悠闲自在的日子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便又怀念起以前当凡夫俗子的生活来。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们也体会到,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世间的种种烦恼、辛劳、困惑。
于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种种好处。
又过了一段日子,他们各自心中又开始渴望着:到对岸去。
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隔行如隔山”。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人们,差异的不仅仅是职业,其生活,也犹如隔着一座山的。
层级的差异,就是一座山,一道墙。
小区的围墙,马路上的栏杆,无不在提醒与强化这个差异。
凡夫俗子与僧人互换生活,亲自体验,最终双方谁都无法忍受,心中那美好的设想,那发自内心的羡慕,就此破灭。
“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举一反三,说的就是互换这种道理。
这个道理,反映在职业生涯中,映射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说当我们长期做一件事几件事,难免会心生厌倦,感到没有出路,想换一种活法不愿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
其实,问题也许并非出在事情本身上,而只是人的心理作用。
刘燕敏在《羡慕梭罗》一文中写道:“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