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人过四十不学艺”古语迷惑多年,感觉古人的话是有道理的。是的,在说这句话的那个年代是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处在我们这个人类寿命平均大幅提升、科技迅猛发展、各业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飞速发展时代,就显的苍白无力了。
古语还说:“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可死矣”,充分说明了读书求学的重要性,求道无老少、不分早晚,这样的古语时下也许正适合我们这个时代。
但作为我们大多数有稳定工作,不愁吃穿,无忧住所,又无远大志向的成年人来说,阅读不是浪费时间吗?何不及时寻乐,享受生活,开开心心每一天呢?这也许是我们大众共同的想法。
那我就想问问你,你一直真的很开心吗?很少会因琐事烦心忧愁、进而怒气难消吗?
我以为不论你财富再多、权力再大,生活再丰富多彩。当你没亲身尝试,不能真正从读书中汲取精华之要时,你一定会回答:“虽然生活不错,但不快乐的时候也很多,只有沉醉于欢快的事件中才能感受到快乐”。
不错,这种外物、外欲感官和视觉盛宴只能给你一时的欢快,并不能带给你使你受益一生的强大内心的真正快乐。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快乐呢?
不知你赞成不赞成:我认为只有用强大内心支撑的快乐,才是真正快乐,真正快乐应体现在处事平和的心境中。
强大的内心,需要智慧的头脑去支撑。强大的内心是一种伴随你一生、使你受益一生的财富,别人无法抢夺,生而可塑,死后延续。(成为他人的榜样,唠叨的谈资)
唯有强大内心才能做到:“处世不惊、临危不乱、自然平和”,也就很少会有忧愁。
要造就这种心境的高度与快乐,唯有读书是最快的捷径,用前人的经验智慧熏陶感染自己,才能一步步真正使自己内心走向强大。
我们的五指有长有短,每个人生下来性格、所处环境也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自己。但不管是从实践中增强内心,还是从书本中增强内心,都需要学习总结。也不管你悟性高低,只要不傻,一切皆有可塑性。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几类人:
一类人是幼时自带气场,从小到大为首为王,总有一帮好兄难弟相伴左右,这类人大多不爱学习,但适应能力强,善于实践总结,学识一般不高,只要不走偏路,长大后总会有一番作为。
还有一类人,幼时沉默寡言、默默无闻,通过努力学习,增加才识,步入社会一鸣惊人。
更有一类人,用以前我们所说的真正的“乡绅名士”。他们无论经历什么风雨,总是风平浪静,沉着应对,在“疾风骤雨”面前不急不燥、轻松化解。等等。
第一种人通过实践增持了自己智慧,增加了财富的厚实;第二种人通过学习汲取了知识或技能,增加了财富的厚实;这两种人大多数是以财富(或权力)为基础的内心充实的强大;第三种人更多的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用智慧充实了大脑,进而增强了内心的强大。
这三类人虽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更应向第三类人学习,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在。
不管何种方法变的内心强大,他们都是一个善于总结学习的人,我们只看到他们内心的强大,遇事的沉稳,确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坎坷与辛酸。
用我近年来读书的感受来说,虽然至今不能做到真正强大,但暴燥的脾气改了,遇事的慌乱少了,看不惯的事情少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了,感觉受外界羁绊的影响越来越小,自己内心的抗压能力在逐渐变强,逐渐走向成熟、走向平和。
也许汲取书中的智慧塑造自己强大内心,自己走向平和,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所在,才是人生追求的真正快乐所在。
不管你认同不认同。“开卷有益”,坚持阅读会使你在长期知识的积累熏染下看到不一样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