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卢碧”的预计路线有一条会经过汕头,昨天在上班路上,我想关注下台风的最新状况,一打开,看到风圈已经包围了老家,吓了一跳。
从小到大,在我的认知中,老家是个风水宝地,有很多次超大台风都预报会登陆汕头,最终都在临登陆时改道了。所以,看到风圈包围了老家,着实吓了一跳。
赶紧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有点风,一阵一阵的,没什么特殊的,她刚买完菜正在回家的路上。又给爸爸发了语音,爸爸说没什么异常,天气还行,微微雨,风一阵阵的,我让爸爸先去买好当天的吃食,不然起风了外出很危险,爸爸说没关系,小台风,没什么影响。
正处于台风中心的人,很淡定,而我这个在台风中心之外的人,有些着急。这就是“心理台风眼”效应。
“台风眼”,是气象学的概念,指台风中心区域的外围空气旋转剧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使得台风最中心的地带反而风平浪静。
中科院的研究员在对天.灾进行心理研究时发现,人们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现象,故给它冠名为“心理台风眼”效应,即:越接近高风险地点,心理越平静。更具体一点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讲,在时间的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时段心理越平静;在空间的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地点心理越平静。
我认为,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1、不要盲目跟风,高估灾.区的受难程度和需求程度。
比如,在灾.难后,大众会认为,灾.区的血源一定非常紧张,献血热情高涨,导致血库在短时间内爆满,不得不暂缓献血行为。这就是非灾.区人们对“灾.情需求”估计不准确的具体表现。
心理学上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认知失调引起的,就是看到同胞有难,自己又什么都做不了,内心愧疚难安,所以要求自己必须做点事情,比如献血,来让自己的行为与心里的想法相匹配。
人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很值得提倡。前提是,不要盲目跟风,量力而行即可。
2、不要麻木大意造成二次伤害
比如,在疫.情中心地区的人们,由于接收到的刺激多了,易出现麻木、习以为常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主导下,就容易导致侥幸心理和行为松懈,让疫.情有机可乘。
适当做好准备工作和防护工作,比如台风前囤点食物,疫.情期间做好日常防护等,都是很必要的。
说到这里,想起中庸之道,最睿智的做法就是往中庸之道靠拢,既不盲目高估灾.难,做出不合适的行为,也不低估灾.难的破坏力,做好必要的保护工作。
此谓之:合适的极致。
文/我若盛开
2021/8/6 日更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