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参加一个节目时,有观众向他提问:“您有没有觉得当下的年轻人自我太过剩了,每个人都在迫不及待地表达所谓的个性、真性情、自我”。陈丹青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从现在年轻人的表达当中,没有看到个性,我看到的是共性。语言都趋同,表达方式都趋同,词语趋同。网络和媒体在教你们说话,你们同一性越来越强。方言、各地区的差异、教育的差异都在逐渐消失。我看不到年轻人自我的过剩,我看到了大家表达的过剩。因为手机,表达变得特别简单,发不完的信息,洋洋洒洒几万字,看不到自我。”
我并不能就此去表达我的认可度,但是陈丹青先生的话确实与今天这个辩题背后需要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共通的。我能想到,我与几乎所有人看到这个观点,都会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站在反方,迫不及待想要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可是陈丹青先生的话就刚好是个警示,即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人人都认为是对的,同一的,是否真的就是事实呢?这个社会拼命在宣扬和鼓舞着我们去追求自我,自我也当然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扮演各种角色、与各种人相处,而在此过程中,也势必有一些约定俗成或者经验之谈来促进我们关系的达成或更进一步。那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儿,确是有先辈的经验只谈与社会各方对我们的规劝与关心。我们要做的,不是着急去赞同或反对,而是以这些规劝去正确地省视自身,是否蹉跎了岁月?是否虚度了年华?是否浪费了光阴?同时,在父母渴望看到你婚恋的时候,你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或者是否想好了应对他人期许与压力时的措辞。我们从来不能控制别人想什么说什么,我们只能不断了解自己、提升自己,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许。
当我们总是以自己最舒服地方式做自己时,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也好,劝解也罢,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