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刚通过朋友分享的链接成为了“樊登读书会”VIP会员,巧的是今天就看到了《环球时报》3月16日的一篇对樊登的专访——“听书”阅读算不算投机取巧。
在这篇报道中才第一次了解了樊登这个人的简历——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前央视主持人、MBA讲师。
“听书”顾名思义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别人讲一本书。樊登读书会的讲书人自然就是樊登。
讲书跟对着书本一字不差地朗读有很大差别,讲书人首先要通读这本书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然后再以“教”的方式把书的架构和主旨讲出来,检验讲的好不好的标准是听众能不能理解书的内容。这跟传统的拿着纸质书看有很大区别。
有人说“听书”是投机取巧,是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而樊登对此的回答是∶“排斥新生事物是社会的惯性”。樊登把这种传播知识的方式称之为教育,因为他讲一本书的时间是50分钟,差不多是学校里一节课的时间。在这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足可以把一本书的精髓讲透,当然是尊重原著,不带太多个人色彩的。
做为一名亲身体验者,必须来个现身说法。
我听第一本书是从“得到”开始的,在那之前早早就听说过“听书”这个新鲜事,但没有去尝试,理由正是——排斥新生事物。觉得听别人讲书可能会被误导,可能会断章取义,会错过书里的一些内容。总之就是持怀疑态度。
但在某天终于禁不住诱惑听了第一本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做这件事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和注意力,反而会增加时间利用率。
众所周知,要用手完成的事,单位时间里应该只能完成一件,比如这一分钟你在做家务,就不可能同时看书。而“听书”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听书的时间基本同时在做其他事,洗衣服,整理房间,洗漱,甚至洗澡,因为做这些事基本不用动脑,那么闲下来的大脑刚好通过声音来接收信息。在手中的事做完时,大脑也得到了充分满足。
“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人快速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们选一本书,通俗的做法是到书店当场挑选,或在网上根据简介挑选,或根据朋友的介绍购买。但这些都不能保证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你想要的。
“听书”通过几十分钟让你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是否需要买回来仔细阅读应该很快就有答案了。
比如今早在樊登读书会听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其实很早就听说过这种教育方式,但迟迟没有买相关书籍,因为我觉得现在讲教育理念的书太多了,内容有些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但今早听完这本书后,觉得很有必要买一本,时时回看,对指导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行为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我觉得“听书”阅读不但不算投机取巧,而且开启了全新的高效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