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1505天早安问候。
批评,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事情。
但父母须知道,于孩子而言,错误的批评是伤害,而正确的批评则是鼓励。
这几天,“沈阳9岁男孩金勃阳走失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所有人都在为他默默祈祷,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
但事与愿违,12月10号,他的遗体被发现。
有消息称金勃阳走失之前,曾受到了父母的批评。
走向极端的孩子让我们不得不深思:
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
孩子听到之后,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另外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后,孩子反而会更加懂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两种父母,同样都是批评孩子,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批评之所以能被演变成极端事件,是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消极情绪,是有区别的——
不是家长不能批评,而是应该希望孩子在批评后,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而不是仅仅感到羞愧。
也就是说,虽然都是“批评”,但批评的方式、语言、环境,也有大不同。
比如孩子贪玩考试不理想,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
反应之一:
这道题书本上都有,是不是又忘了?我们再复习一遍,然后再做几道类似的题巩固一下!
反应之二:
这道题书上都有你肯定又没认真听!是不是又开小差来着?你怎么这么笨!
由此可见,反应一才是一种正确的批评,因为是在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
即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放在如何进步、如何更优秀上,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省。
而反应二则更像是羞辱,孩子听了是什么感受呢?
“笨”、“没用”,这样的攻击词汇除了让孩子自我否定外,没有任何一点儿建设性作用。
因为它针对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孩子这个个体,会在孩子心中掀起强烈羞耻的负面情绪。
所以,都是批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
有建设性的批评,是一种反馈,是让孩子自省,而自省指向特定行为:
“我犯了一个错误。”
羞辱性批评则让孩子感到羞耻,而羞耻指向核心自我:
“我就是个错误。”
批评不当,孩子容易走歪路。
对一个孩子来说,批评后是善于自省还是感到羞愧,可能会有的人生风险。
容易产生羞耻感的孩子不太容易承认自己错了,而是倾向于合理化行为、歪曲事实;
但是,容易自省的孩子则会主动承认错误,还尽力弥补。
羞耻感→死不认账→不受欢迎,人际关系差→遇事愤怒、敌意强,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自省→主动承担责任→大受欢迎,朋友多且长久→遇事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强→更受欢迎;
这就像滚雪球一样,满满的羞耻感开始让一个孩子沦落;
而自省,就像盾牌一样保护孩子始终面向阳光。
而这一切,就源自旁人的一句批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其实都是积累的结果。
那些因为父母批评一句就闹着跳楼、自杀甚至弑父弑母的孩子,可能内心早已被羞耻感给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