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节课,我就发现罗同学与众不同,他只顾整理自己的东西,低头看自己的书。老师与同学精彩的话语把课堂推向了一个个高潮,但这些似乎与他无关,他丝毫不感兴趣。全班的书包都摆放在教室后面,只有他的紧紧的靠在书桌旁。老师几次走到他边上,提醒要抬头听课。老师一转身,他又低头做自己的事了。老师借一个机会,表扬大部分同学听课认真,发言积极。然后眼神盯着罗同学,说:“个别同学则表现不够好,整节课都没有参与。”不久,罗同学开始发言了,但表达均与同学相左,似乎要用特立独行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我对今后的语文课提了三条建议:1、人人平等,个个参与。2、认真倾听,大胆言说。3、怀有童心,反对老成。检查笔记时发现罗同学的笔记是这样的。
这份笔记很有条理,也很有主见,把三大建议标为三大戒律,三条废话。很有创意,“废话×1”“↑”等符号,很有当下流行的“PPT”或“思维导图”的范儿。可惜有几个错别字。
我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拟一个今后语文学习的纪律。罗同学的作业是这样写的。
文字很有条理,语言也很简约,还有文言文的范儿。表达基本明确:上课只要不被批评就可以,作业只要能交就行。自习课不被批评,不走霉运就行。可惜有几个字写得不规范。
一节课,罗同学就已充分展示了个性。课后,我找他聊了一会儿,我拿着他的笔记,语气温和地问他:“你为什么认为老师的建议是废话呢?”
罗同学声音很小,但语气坚定地说:“老师的话都是说说做样子的,假的。”
我又请他具体解释三条约定的意思,罗同学开始不耐烦,但不敢明显表露,用白白嫩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从我手中试探性的抽出他的笔记。他看我没有阻止,慢慢地继续抽,抽出就迅速地转身离开,回到自己的位置。
在办公室,我向班主任了解罗同学的情况。班主任介绍,开学第一天,罗同学的家长就交待这个小孩子性格有点怪,很难沟通。昨天早操,就他一人不去跑步,一人躲在教室。班主任问为什么不去跑步,他说我宁愿做其他事情,就不去跑步,小时候,妈妈天天逼他跑步,他偏偏不去。班会课上抄写一段防溺水六不准,他也能简约化地写成一段顺口溜。班主任与他聊天,也表现极不耐烦。
罗同学的形像越来越清晰,他有天赋,内心很丰富,思想很独立,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对周围的人充满不信任感。
我建议班主任:罗同学是个很有个性的特例,不能用常规的教育标准来要求他,如果方法不当,他将会走向反面的极端。要么是一个天才,引导正确,将有大好前途。
从罗同学的只言片语中,我也感觉到他从小的教育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不是过多的把大人标准强压在他身上,导致心理压抑,对人群失去了信任。
我与班主任商量,明天把家长约过来,我们好好了解一下罗同学的教育成长经历,看能否找到一些原因。我们得给罗同学另起一行,让他在他的队列里获得第一。
很多家长参加各种亲子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师培训课程,但还是教不好孩子。为什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例,脱离具体个体的培训课程,都是鸡血似的课程,听起来激情飞扬,做起来总是瞎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