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8 佳豫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解读论语第123天)
日经第428篇(子罕第九)
经典原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于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段话是孔子老人家周游列国的时候,经过匡地这个地方说的。
话说,夫子来匡之前,鲁国季氏家的家臣阳虎曾经入侵过匡城,所以匡地的人对阳虎是深恶痛绝。
那孔子的相貌跟阳虎很相似,过去没有报纸、电视,所以人们对于相貌印象不太深刻,那大家看孔子和阳虎的样子很像,就以为孔子就是阳虎。
不光夫子的长相有点像阳虎,巧合的是给孔子驾车的弟子颜克,当年也正是为阳虎驾车之人,所以匡人认出了颜克,就武断的认为孔子就是阳虎,于是把孔子拘禁了五天。
这个畏不是畏惧的意思,是被拘留,被拘禁起来的意思。
孔子后面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相当笃定和自信,他说自己来这个世间就是来传承圣贤之道的,如果上天不想把道给灭绝,那匡人也绝害不到我,我也不会死。
孔子知道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一点畏惧心都没有,他把自己的身命都交给天来安排。
如果说天非要灭绝这个文化,那孔子作为后继者,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个文化了。
他反过来的意思就是说,既然我孔子已经知道了这个文化,那也就表示,天没有要灭绝这个文化的意思,天是要想传下去的,是要想保留这个文化的,并且现在交由我来传下去。
孔子安慰弟子说,既然天交给他来传承这个文化,那也说明他还有命活,匡人不会拿他们怎么样的。
夫子每一次遇难,都因为他的这种使命感,才成就了他的独特定力。如在陈蔡绝粮的时候,大家险些饿死,他还是镇静自若;如路过宋国时,差点被司马桓魋杀害,他也无所畏惧。
那匡人听夫子这么一讲话,就明白眼前此人不是阳虎,因为阳虎是个小人,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最后也就不言自明。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圣人正是因为拥有那么一份担当,才无所畏惧,才会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当一个人做的是正当的事情时,他的内心是非常笃定的,毫无畏惧的。他们强大的内在力量,都是建立在多年对生活阅历的沉淀和累积。
对真理的领悟越通透,对自身的修为越提升,那么内心就越强大。
所以,我们在平常教育孩子、带领团队,要慢慢学会如何去给到别人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