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独立

自由独立

自由与独立,是思想最高境界,是人类最高目标。以下组材!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大师陈寅恪对国学大师王国维之死的深度理解,无独立自由,宁赴死!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康德哲学认为,人应挣脱作为生物的感性,超越外在机械的世界,理性存在。亦如庄子的《逍遥游》中绝对的自由,世俗世界中无法有。叔本华说:“每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中。”世上有规则,已经决定不允许你有绝对的自由,但可以拥有相对自由。不受外物奴役和支配,他决定他自己,这便是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自由的前提,是独立,解脱束缚,不依赖。不依赖是指不是没有依赖,而是不再需要依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去独自直立。我们在看待自己时,总会被外界的评价所牵绊,把对自我的丰富依附在他人他物之中。当下社会,抱团取暖,舒适区里寻求安全感,这都是依赖。自我独立之人,坚持自我,敢言,敢思,敢为!

自由是本性的满足,文学是人类放飞自由的最佳方式。费斯克说:“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追寻思想的自由使人类更为独立。有思,才可以独立生活,才能从容行走。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已在别人的想法中迷失自我,从众地只能将自己的脑袋沦为别人的跑马场。遵从内心,“物物而不物于物”,让人去自由地驱使“物”,而不是被“物”所役使。

独立的人自会思辨,不失本心的自由,“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理性思考,小心求证,联结怀疑精神和自由人格,以形成区别于他人的独立品格。一个民族如果抹杀民族成员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相互依附,一味求同,百弊而无一利。最终只会人云亦云,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甚至带来奴性。

宁可被权力碾压,也不向权威低头。选择隐士生活的竹林七贤,其实不是逃避,而是主动选择一种自由的生活,是在不平乱世中捍卫个体尊严和独立的一种姿态。自由本身没有差异,犹如在金床或木床上睡着的感觉都一样。从这个角度看,只要适合自己的本性而自我满足,那么其自由是没有差别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舍弃好工作,去巴黎,去流放小岛,清醒地活着,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创作震惊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自由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独立而孤独,乐于“我与我周旋”。八大山人晚年在品味孤独中,透露出他对人生命价值的认识,即孤独才是真实的。表达的是对禅门“孤独乃真实相”观点的依归。在八大山人看来,归于“自性”,归于自由,才是真实的展示,才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孤独何尝不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

自由是强调一种外界客观施加的环境条件,而独立则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自我的渴望,所以不难看出,要想真正独立,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外界所提供的环境的不足。想要坚持自我,做真正的自己,心理学上有个与之密切相关概念--自我分化,即能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无疑是一种磨炼心智,启发思想的好办法,可使思想得到升华。明代著名的王守仁所创心学的要点“知行合一”,学到了足够的知识,加以实践,给人带来丰富的经验,那么人的内心更加成熟强大,能够更好地面对问题,独立生活!

陈寅恪在时代风雨的洗礼中,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甚被贴上“顽固”的标签,但他依然追求学术人格的独立,不迎合社会,其内在灵魂与外在生命轨迹,贴切得如此严丝合缝,令人心生敬畏,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