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论语》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论语》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读过的人不多,真正读懂的人更不多。如果真正读懂《论语》,便可知我所言不虚。
读《论语》不是读里面的知识,而是通过书中的内容来感悟其背后的智慧。通常我们学习都是从知识开始,知识是什么?广泛的理解就是一切所知道的东西。也就是说知道这东西并且认识这东西了,这东西就成为了你的知识,但成为你的知识,不代表你就会运用这个知识。
知识就好比一把刀,学到了知识,就等于拥有了这把刀,而如何运用这把刀,那是智慧在起作用,而运用这把刀去切菜还是杀人,那是仁德在起作用。
一个人读书读到博士,他知识很高,但如果这个人智慧不够,他学来的那些知识运用不了,那知识对于他来说,也只是懂一个概念而已。如果他能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各行各业,那他的智慧足以运用他的知识。如果这个博士利用他的化学知识去制毒,那就是他的智慧足够运用他的知识,但仁德不足,这种就是小人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大智慧是什么?是君子智慧,是有仁德辅助的智慧。而《论语》所要帮你打开的智慧之门就是君子智慧之门,非小人智慧之门。
要打开君子智慧之门,首先这个思维模式就得改变,得从小人的思维模式转变成君子的思维模式,你才能慢慢摸索到君子智慧的大门。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小人思维模式以下,连小人的思维都赶不上,更不用说君子思维了。
《论语》带给你的智慧,是直接将你提拔到君子思维的高度,只要把《论语》读懂,君子智慧之门打开,那你就会感觉眼前一亮,很多从前想不明白,感觉模糊的问题,豁然开朗。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我们读书也是如此,要读人类文化中最高智慧的经典,读懂悟透,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别的书,就犹如看自己的手掌一样简单。
黑格尔读《论语》后,说《论语》不过是处世格言,毫无亮点,他并未从《论语》中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甚至还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尔这些酸不溜秋的言语,就是典型的以西方哲学思维来解读中华最高深的智慧,其结果自然是看不懂《论语》,看不懂还乱哈拉,那就是自以为是。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大智若愚?中国人的道是什么?黑格尔不明白,所以他不仅读不懂《论语》,恐怕连《论语》的门都还没能进入,更别说读懂《论语》背后的智慧了。
不过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有些人读黑格尔、读康德、读尼采这些西方哲学,也可能读不太懂。但是没关系,你只要读懂了《论语》,你再回过头去看,你就懂了。为什么?因为登泰山而小天下。
《论语》就放在泰山之巅,你登上泰山,拿到《论语》,就能明白什么是“君子不器”,什么是一通百通的智慧。
圣人智慧高远。
太史公感叹:“《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子贡感叹:“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颜回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孔子、老子、佛陀都是站在智慧巅峰的人,你如果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再回过头往山下看,黑格尔在哪里一目了然。
如果把泰山比作智慧的巅峰,那么孔子、老子、佛陀就是坐在巅峰上喝茶的人,其他的高人,有的在来泰山的路上,有的在山脚下,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差不多要到山顶了,而儒、释、道三位大佬已经在那喝茶老半天了。
如果一个人有机会接触到泰山之巅的三位大佬,再以三位大佬的智慧为坐标,俯身往山下看去时,你就知道其他高人的坐标差不多到哪里了。当然,你接触到泰山之颠的大佬,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大佬那个智慧,但是你仰望过,领会过,攀登过,那你就等于是迈进了智慧的大门。至于迈进后能走多远,那就得看你自己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