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读书的好处,那是一大堆一大堆的。而没有亲身经历体验的冠冕堂皇的说说,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现在对“读书”的感受也只能说:它能让我静下来,能让我知道点儿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倒没觉得自己增长多少知识,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out。
前两天由于身体不适,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关注。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跟学生聊起读书,孩子们一个个都兴奋不已。有两三个学生低头沉默不语,问他们怎么了?“老师,我妈都不给我买书”一个女孩儿怯怯的说到。“为什么不给你买书呢?”“她说怕我不读,那钱都花搭了。”“还没买呢怎么就知道你不读了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妈妈为什么这样说你?难道她不想让你多读书吗?”“不是的,我妈说原来给我买的书我都不看,现在就别说买书那回事儿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如果我是你妈妈我也不会给你买的,知道为什么吗?”“知道,我原来都不读,买来就扔哪儿了,慢慢就丢了。可是,老师,现在我又想读书了啊,但我妈不给我买”她还是小声嘟囔着。“这事儿得你自己去解决,用实际行动证明你的想法儿你的决心,你就会心想事成的。”“嗯,我知道了老师。”在跟这孩子对话时,班级其他学生一个个都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们俩。想着我们俩的对话多少也应该能敲打他们一下。我知道,虽然有的学生也是有模有样的拿着书在看,但是心却不知飞向何处,所谓的读书只是过眼云烟。虽说教育在唤醒在引领,我总觉得教育也绝离不了“强制”执行。因此,我们的共读行动最先由“强制”开始,我真心的希望渴望我的孩子们能被“书香”所吸引,能被“书韵”所润泽。我没有什么“功底”可言,也是一样的从0开始,只不过比他们稍加点儿“自愿”而已。
假期里学生的读书,表面上看似完成的还可以。但真正去分享所获大部分学生依然是千篇一律的“惯话”。跟学生说:“如果我们读书只为读而读,那我们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了。老师想要的是你看完一篇文章后的自己的看法儿想法儿。而不是你合上书一句'我看完了'。还有我们的读书摘抄也是一样的,你喜欢就记下,记下的目的是能在适合你心境的时候去运用它。”不管学生能不能听的懂,我们只管先一小步一小步的往前走。
经过我们商定,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将我们假期里的共读书目再读一遍。所以趁着工作间隙,也赶紧翻阅几页。否则自己到时候也没有发言权了。我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是美国马克吐温等编著的《让心住在春天里》。第一篇是《伪善的杀手》,选自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看着看着不觉得有些痴迷了,作者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从字里行间里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此刻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萤火虫与蜗牛的故事(食物链中的一节),知道这被人成为“长着翅膀的星星”,看起来如此弱小无害的“小虫”,却是一位伪善的杀手---食肉动物,而且手段方法之残忍。除此之外更是钦佩敬仰作者如此有心用心细心与恒心,才能有这么卓绝的发现。
放学送路队的时候,跟学生聊起萤火虫的“伪善面具”,没想到的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吆喝“老师,你真读了?”“那当然了,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就是就是,那萤火虫吃蜗牛的手段太卑鄙了……”“嘘”我立刻制止那孩子要说下去的冲动。“咱们现在不是说的时候,有机会让你们敞开了说的,是否期待啊?”
“是!”
这声呼喊里有我们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