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前猜想可能是讲的靳叔的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但真正读了全书之后才发现整本书的内容比我想的系统全面多了
。
我写这本书是意图运用实例去阐述平面设计理论的实践方法
如靳叔所言,全本都在以具体的设计案例来阐述平面设计理论。每一个设计的案例不仅讲述了思维,还讲述了思维怎么通过,重复,特异,近似来把想法表达出来。
大一的时候初学构成,一度觉得理论性的东西枯燥,课本也着重讲纯理论的东西,配的图也几乎与文字无关,大多只是稍微提一下这个设计体现了什么设计原则这样,而全然没有谈到设计师的意念——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而不选择那个方案。这本恰恰填补这个空缺。
意念有赖形式的传达,形式依靠意念赋予生命。
意念是设计的灵魂,形式是躯体。设计者的工作就好像创造有思想的生命。
书的最后几页的这两句话,特意用红色的笔重重的勾划了出来,不能更赞同了。
常有人把设计师叫“美工”,而“美工”这两个字现在都有点像设计师们的自嘲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每个设计的背后都有细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表达在设计的每个像素的后面做支撑。
好不好看是设计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它有没有传达出意念。就像你去参加一场银行的面试穿超短裙,这样传达给面试官的印象可能过会是浮夸的,爱出风头的。那要怎么做才合理呢?可能有人会说那穿职业套装不就OK了?当然不是怎么简单,我们还需要了解面试者的身高,体重,身形...等等。这样才能保证把面试者最好的一面展现在面试官的面前,才能正确的传达出意念。
所以啊,这年头当“美工”也是不容易,当然做一个没有思考的“美工”是很容易的。
那要怎样构思意念呢?真没有一定的方式,没法儿量化得出结论。你可以在上厕所时灵光一闪,也可以梦里想到解决方案,还可以在跌倒时一下子茅塞顿开。是所有老师都强调过的“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在这几点里面,私以为思考最重要。
书中提及的平面设计理论几乎是大学学过的,不累述了,从靳叔的100多个案例里面又有了很多零零碎碎的新的思考。
印象深刻的是谈到了“肌理”的概念。
任何形象的表面,都有其特征,它可能是光滑的,或者是粗糙的;纹理朴素的或具装饰性的。有些可凭视觉可看见的,称为视觉肌理;也可从触觉感应的,称为 触觉肌理。
触觉肌理我的理解是有关包装之类的人的手可以直接产生触觉体验的介质。而视觉肌理,我想可能是水彩晕开的视觉效果和光滑的金属的视觉效果,这种不可触摸但可以给人心理暗示的视觉效果。
总之,有点相见恨晚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