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第三节,按照帕尔默的“悖论”说,自我的局限与潜能是对立统一的。
一个人拥有的每一个长处必定带来与其相关的短处。每个优点同样也是一个缺点,一种局限,自我认同中的某个侧面在有些情况下对我及他人都非常有用,但不是在所有时空场合都有用。
作者用自己的两个亲身经历来诠释了这一观点:在同一个学院、同一个学期上同一门课程,即使方法类似,取得的效果却天差地别,从“心灵按摩”到“苦不堪言”,从自我肯定到试图“逃避”,帕尔默意识到,教学成功时的愉悦和成就来源于特长得以发挥作用的“自我认同”,而教学失败时的愤怒和怨恨来源于学生“拒绝配合我的特长”导致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就像“我在与学生翩翩共舞时感到的愉悦,都是表明我的自我意识蕴含生机的一种迹象”。
就这样,帕尔默把自我意识与他者联系了起来。并指出:我的自我意识既要深深依存于和我共舞的他者,同时,当无人想和我共舞时我也仍持有自我意识。
局限与潜能,自我与他者,都是“悖论”,或者说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在上一节中,帕尔默说“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又彼地拥抱世界”,毛主席在《矛盾论》的开篇就说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 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上面这两段话摘抄于《矛盾论》,可以看出,帕尔默的观点与毛主席的观点很接近,毛主席表达得更加深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把矛盾同一、统一起来的智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说,古人很早就在运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这也造就了我们包容豁达的文明,生为中国人,可能更容易理解“既此又彼”。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不是非好即坏的,做事也没有一定行或一定不行。我在教学上得到的启示也是这样,学生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学科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需求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自己也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
题外话:读《教学勇气》第三章,马上想到了《矛盾论》,于是今晚又把毛选翻出来细读了这篇经典之作,分享的内容有点偏题,实在是因为所获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最后,推荐大家都可以读一读《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