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了摄影审美由什么构成、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美、美的规律是什么,重点讲了美的规律的重复与变异、对比与调和,现今天我们来看看平衡与对称,和节奏韵律。
一、平衡与对称
如果一张照片是平衡的,我们会觉得舒服、稳定,而不会觉得画面哪边更重或更轻。平衡是一种力的均衡。
【对称】就属于平衡中的一类。
我们在第一天的取景中就学过对称式的取景法:
对称式的照片给人一种舒服的稳定感,表现着力的均衡。所以说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完美形态。
但是平衡并不只有对称,还有打破对称的平衡。
什么意思呢?来看这张照片
呃,我觉得颜色挺美,但是画面好像有点不稳,感觉都歪了,重心似乎都放在了左边。
是的,这张照片就是典型的不平衡的。好,那么再看下一张:
这张照片中由于加入了右上角的一位女士,画面变得平衡。虽然不是对称的,但也不会有失衡之感。
现在,我们把平衡比作一个天平跟两边放的物体的关系。
看对称的那个天平,两边放的物体重量一致,离中心点的位置也一致,所以力是完全均衡的。
再看平衡1的那个天平,右边更重的物体因为太靠近中心点,所以左边轻的物体就要远离中心点多一些。
中心点在摄影中指的是镜头的位置。平衡1就是下面这张照片的情况:
你可以发现这位戴帽子的人物体积是很大的,同时呢又离镜头很近,那么这个时候,右上角的女士虽然体积小,但离镜头也很远,就达到了一种平衡,再来看这张照片。
画面左边的滑板少年体积大,离镜头也比较近,而右边的小人儿体积小,但因为离镜头远,拉开了距离,所以整张照片有平衡之美。如果我们把画面右边的小人儿拿掉,整个画面的重心就会非常偏左,视觉上不太舒服。
这种打破统一构造的平衡相较于对称,有时会多一分活泼。
再来看这张:
这三个少年也形成了一种平衡。你看近处的背对着我们的少年体积在画面中的分量很大,离镜头也比较近,所以稍远位置的稍小体积的两位少年要一起,才能让画面均衡。
大家可以用手随便遮掉一个少年,你就会发现画面不稳定了。这三个人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比较稳定。这张照片对应的是下图中的平衡2。
这张也是:
你看右边的侧脸的男孩离镜头最近,分量最大,所以需要稍远处和更远处的两个人来平衡,而且这三个点,刚好连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所以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也可以多尝试构造这种平衡关系。
最后一个基本原理是节奏和韵律。
二、节奏与韵律
节奏这个词是不是让我们想起音乐呢?没错,我们会很自然联想到音乐节拍的快慢、强弱、起伏,这就是节奏,正是因为有了节奏,旋律才会优美动人。
那么摄影中同样存在节奏,节奏产生的美感就叫韵律。来看这张照片:
大家可能会觉得好奇为什么这是节奏呢?这不是重复吗?其实画面中的柱子的确是相同的,但柱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有了一种纵深关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这就是一种逐渐减弱的节奏了。
所以节奏是同一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过程。比如上面那张图,相同的柱子属于“同一要素”,纵深变化就是“按一定规律变化”。
再看这张:
为什么说这张有节奏呢?画面中的四个主体服饰、动作基本一致,但到了第三个人的时候,她手上的白袋子特别显眼,就形成了一种高低起伏,就像音乐中“咪咪嗦咪”的感觉。
画面颜色也很调和,这里面既有规律和秩序,同时又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就产生了节奏。
三张椅子有秩序地、呈线性地排列,然后来到中间椅子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些变化,虽然拍的是物体,却给观赏者一种无声的韵律。接下来看看这张:
这张在浅灰的雪景中,出现了一排穿着鲜艳的妇女,她们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但是她们每个人的服装、道具和动作又有细微的差别,形成了一种韵律之美。
这张照片首先墙壁上从左到右挂着的画儿有一种节奏感,然后椅子和椅子上的人又形成了一种节奏,两两呼应的感觉。再看这张:
风吹幡动,各各不同,飘扬的彩旗的渐次变化,在视觉中形成了一种三维的空间感,也是给人一种愉悦的节奏感。
好啦,节奏韵律就讲到这里。
以上内容选自《平面构成》
关于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上篇及本篇分别介绍了重复与变异、对比与调和,平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相信大家在掌握了形式美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之后,我们就不再是一个拿起手机随意就拍的小白,因为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不一样,开始懂得如何去欣赏一张照片,并逐渐用摄影的视角去看世界,希望经过一定的刻意训练之后,我们的审美眼光会有一定的提升,能够发现比凡俗的美更吸引人的美好事物。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