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逢假期,外婆上完茅厕后,总会下意识地站在茅厕旁,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挡着额头,向远处眺望,以期在过往的行人中,捕捉女儿的影子。当捕捉到了,外婆的目光就会兴奋地一直跟随着女儿和她的孩子们,从茅厕一边挪到大门口,又从大门口挪到门前的荒地,直到看着他们走过来……
“妈,回去吧!我们该走了”
“好好保重”
......
嘱咐的话说完一边又一遍,外婆仍会不放心地从门口的荒地挪到大门口,又从大门口颤颤巍巍地挪到茅厕旁,一步一步,直到看不见妈妈的背影,然后久久伫立……
每到逢年过节,爷爷奶奶总会时不时地从自家的小院向高处的垭口张望,心里在默叨儿子今天应该会回来吧!只要一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睡觉中的爷爷有时甚至连鞋子也顾不上穿,趿拉着就跑出去,看看是不是儿子回来了……
特别是知道儿子今天要回来,就早早地起床,准备好饭菜,还一遍一遍地催我出去,侦查情况。
他们希望的是,儿子一进门,就能吃到他们的饭菜,不冷,不热,不早,不晚,恰时,正好。
结婚生子,家就成了故乡和远方,既回不去,也去不了。然而,父母与我之间的目送与远眺却在不断延续着…一轮又一轮.......
近半年,家中一直被拆迁琐事弄的焦头烂额,妈妈诉说着:房子被拆了,家也回不去了…
参加完同事爸爸追悼会后,突然很想回去看看。
“妈,忙不?带孩子住一天”,手机那头马上流来暖暖的文字,“几天都可以,只要你愿意”。一知道我要回家,妈妈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孩子需要的一切东西,等估摸着我要到了,就在院子里进进出出好几遍,一看见车子到了,就飞快地走出来,又是抱孩子又是提东西的,像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一样迎接着我和孩子。
原来宽敞的大院没了,父母暂时蜗居在被拆剩的七零八落的三间窑洞里,停水停电的。
妈妈一直叨叨,家也没了,现在就这条件,凑合着住吧!
我说:“妈妈在那,那里就是家,即使简陋,仍是温暖的家。”
“妈。回去吧,该走了”,
“哦哦哦,路上小心……”,玻璃摇上又拉开,总觉得嘱咐的话没说完,不断重复,却又很不放心。
“知道了,放心吧!”,等再次摇起玻璃,母亲仍会趴着玻璃往里望,好像意犹未尽,又好像依依不舍,然后目送,直到看不见……
每次,每次;来来去去,母亲都会像接待远方的贵客一样迎接与欢送着我和孩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每次,每次;来来去去,母亲都会像接待远方的贵客一样迎接与欢送着我和孩子······
【文末彩蛋】
附送全文结构图,作为坚持阅读到最后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