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垂暮之年,总是有些失落。这种失落,是心气的衰减,是对人生的无可奈何,但同时也可绽放出不屈之志,犹如曹孟德所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父亲来看,他对生命的觉悟有几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55岁左右,忽然有一天说出来:“你再不结婚,我都看不到你结婚了。”我当时有点错愕,在我看来,这不是气话,是一种生命逝去的悲凉来袭,看着身边逐渐有同龄人去世,似乎有种死亡的危机感。后来,每每总是念叨,死的人不知道死是什么,只有活人才害怕死,而死亡是一瞬间的事。后来,他忽然间变通透了,不再念叨这些事。庄子说:自然生,自然死,不知生死是最好的境界。
每次身边有朋友生病,他都很积极去走来往,花点钱,他总说:我去看别人总比别人来看我好。也算是一种精神胜利吧。
不屈之志
于是,父亲用每日的劳动寻找生命的存在感,感受人生活着的价值。但是,他的胳膊骨折后没法劳动了,依然不服输,仍然要劳动。原来,劳动是人的本能。不能劳动后,心气很受影响,感受到极大的无奈,原本人可以通过无尽的智慧实现自己所想,现在,不能了。就像老人与海中的精神:人不可以被打败——来自一个老人家的悲鸣,我终于理解了父亲骨折后最近的心态转变。
儿女膝下承欢
我一直觉得父母虽然年纪大,但是他们那奋斗的精神,可以自食其力,似乎不需要我,甚至我每次过节回家还可以像孩子一样犯懒,等着现成的饭菜。直到我从舅妈口中听到,原来老父亲很怕儿女们不管她,在他骨折当天下午,我就第一时间出现在父亲的面前,一直陪着他,这让他心里有了底,面对舅妈说:“你总说孩子们不管你,你看你女儿这不回来了”,父亲嘿嘿一笑,表示自己还比较欣慰。
这以后,每次我给父亲打电话,他的话也变得多起来,甚至我快要挂电话时,他依然在找着话题,想要再说几句,一直到真没什么话题可说了,才挂了电话。我其实也不是会制造气氛的人,但是电话没挂,就东扯西扯,也不知道说了啥。但我知道,他们一直很需要关爱。至此,我才真正意识到父母们确实是老了,而我有了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