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之光环效应

你可能因为喜欢某一人,而喜欢这个人的所有关于这个人的事情。但是,你喜欢这个人并不代表,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正确的。

你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你最先对他的印象影响了之后他所做事情的看法,类似于这种认知现象叫做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halo effect)。

请根据对小张和小李两个人的描述,评判一下这两个人。小张这个人,聪明,勤奋,冲动,挑剔,固执,有嫉妒心。

而小李,有嫉妒心,固执,挑剔,冲动,勤奋,聪明。

现在请告诉我小张和小李两个人,你更喜欢哪一个?

如果你和大多数一样,你会认为小张更讨人喜欢。因为这些形容词出现的顺序会对你对这两个人的感受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小张的描述,先是聪明,勤奋。一个聪明勤奋的人有点固执,嫉妒心,感觉让人可以接受。但是,一个嫉妒,固执人却很聪明,让人感觉充满危险。

这种光环效应在我平时批阅试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

在我批阅学生英语试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份卷子从客观题到主观题从头到尾批完后,再批下一份卷子; 也可以选择把所有试卷的客观题评完后,再批所有试卷的主观题。

其中,英语作文批改,主观性很大,在时间紧的情况下,评判标准会简单化,主要依据卷面工整度,篇幅字数和文章开头表达。

如果采取刚才提到的第一种方法评卷,容易产生如果前面客观题答得比较好,作文分数也会相应地给予高分,反之亦然的现象。

如果用第二种方法评卷,在不看前面客观得分前提下,作文得分就不容易出现跟随客观的分,或高或低的现象。有时,当给完作文分,翻看前面客观得分时,如果前后分值不一致,作文分过低,而客观题得分很高,我就有想把作文分提高几分的冲动。

我有这种感觉,也是当外部条件不充足的条件下,认知系统所产生的光环效应,或者叫做成见效应。

警察对目睹了同一事故的不同目击证人审讯之前,不允许他们讨论,不仅仅是因为担心不怀好意之人怂恿他人串供,更是为了避免最先对事故描述地目击者,会对后发表观点的人产生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比较难啃,先看了这么点,下次再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