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为盗②。
不见可欲③,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者④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①尚贤:尊崇"贤才异能"的人。
②为盗:行盗贼之事。
③可欲: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
④知者:知,通"智";知者,智谋的人,聪明的人。
译文(直译):
不对所谓的"贤能之人"进行特殊优待,使人民不去争夺功名利禄。
不对难以得到进行抬高价格或者珍视这些东西,使人民心里不产生行盗贼之事的想法。
不让老百姓看见那些可以引起各种欲望的东西,可以使人民的心不生乱动。
因此圣人治世的方法,就是让人的心里变空,减少欲望,
吃饱饭,增加体力,弱化个人的思想,强健身体的筋骨。
始终让人民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没有私心杂念。
让有智谋的人不敢妄为行事。
行使"无为"的方法,便没有治理不好的事了。
经书新解:
对于那些自我标榜为"贤德异能"的人,不给予特殊优待,老百姓便不会想着去争名逐利;
对于得之不易的东西,不主动太高其价值,老百姓就不会产生盗贼之心;
不让老百姓看见"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眼花心乱,心生杂念;
所以,圣人治世,方法就是"减少人的欲望,让人吃得够饱,弱化个人私心,强健身体筋骨",
始终让人民保持不存"巧伪奸诈、非分妄想"的状态,
让那些有智谋的人都不敢胡作非为,
行使这样"无为而治"的方法,以后便没有治理不好的事了。
本章,主要讲的是,解决问题要从问题的本质出发,要从源头进行化解。
治理国家,要了解人民,而人民产生各种动乱,大都是心先变化的结果。
如果采用无为的方法,让百姓心灵纯净,不生贪嗔痴的私心杂念,国家就很好治理了。
现今社会,亦是如此,人之所以不快乐,主要是因为私心杂念过重,攀比之心太旺,欲望过多。
如果能够采用无为的方法来治心,我们便能减少很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