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自己童年最恐惧的事情,就是每次客人来家里都要被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于是默默的被家里人定义成“内向的孩子”。
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大人们的聚会总是吵吵闹闹,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表现的有礼貌,让我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说再见,于是大家满脸笑意的看着几岁大的我站在门口跟他们一个一个的再见:“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大姑再见,大姑爷再见,二姑再见,二姑爷再见......”直到所有人被我再见完,我才能离开。
在中国,家长们最担心的孩子的性格,一是胆小,二是内向,其实都是一回事——担心孩子做啥事都战战兢兢,长大后不能在各种场合里获得主动权,成为主角。
社会上普遍认为:内向者不擅长与他人沟通,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会错失很多机会,因此成功的几率大减。在报纸、网络的招聘广告中,我们也看到很多诸如“性格开朗,擅长与人沟通”的要求。很多人都着急着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恨不得一夜之间自己就变成那个在大众侃侃而谈,能言善辩的优秀者。
我们这个世界褒奖“外向”的性格,不赞赏“内向”的性格。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信念——外向的人天生善于交际,长袖善舞,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关注,在团队中表现更加活跃,所以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讨人喜欢。而内向型的人却不容易得到重视、关注,甚至快乐。
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人,他们会觉得有点遗憾,甚至难过。还有一些会尝试改变孩子这种性格特点,更有甚者,会认为孩子有心理障碍。然而内向型人格真的是一种不太好的人格特质吗?
1.内向型人的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
2.内向型人的唤醒水平比外向型的人低,所以内向型的人更容易被过度刺激。
3.内向型人的大脑是节能型大脑,他们可以通过读书、深度思考、探索内心世界获得满足感和能量。
4.内向型人很少能通过赌博或者冒险行为获得强烈快感。当他们面对惊喜或者冒险的时候,也没外向型人那么兴奋。
5.内向型人会观察他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并注意到环境中所有引发他们感觉的细节,他们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在某个人身上。
6.内向型人的自我对话其实非常多,他们脑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不会说出来。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曾经报告过使用正电子发射X光断层扫描(PET)来研究内向/外向的大脑机能。研究结果发现,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说明他们对环境会更敏感;内向的人的血流通路错综复杂且比较长,并且集中于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回忆、问题解决和计划等有关。而外向的人更容易关注外部信息,集中于可见的、可听的、可触摸的、可品尝的感觉。
从这个信息中你可以想见,外向还是内向,无论哪一种,皆是了不起的恩赐: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事情。
理解内向小孩,消除那些因内向而生的压力
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内向并非一件不好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不要因为孩子内向,就给他贴上“害羞”“腼腆”甚至“不懂礼貌”的标签,更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或是为了锻炼孩子,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或频繁为他组织社交活动,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同时在心里积累非常多的负面能量,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平静。
面对内向的孩子,担忧和焦虑是最不需要的两种情绪,我们只要放心大胆的给他们更多“独处”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内心世界中获得能量,那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内向和外向只是不同的人格特点,如果一个人的发展能够顺应自己的特点,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如果父母能够顺应内向孩子的特点抚养他们,内向的孩子更可能成为一个体贴、专注、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