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拍照却离摄影甚远,喜欢写文却离作家更远,这便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所以以前的我总喜欢在QQ的说说里写些所感所想,并且配上自己拍的自鸣得意的图片,获得几个好友的点赞便觉慰藉。
半个月前,朋友圈里一个前同事发了一篇文章,我随手点开一看,顿觉眼前一亮,有文有图,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效果吗?我顾不上细读她的文章,迫不及待地下载了简书APP,我与简书就这样相识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也可以说是相见恨晚。
当晚,我便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童年的四合院》,第二天把它投稿到《散文杂谈》专题,惴惴不安地等了两个小时,竟收到了被收入的通知。我的惊喜真的是无以言表,一整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于被更年期综合征困扰了一年多的我来说,真是很难得的一次心情开朗。
接下来我便一发而不可收,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灵感,以至于有时整晚都毫无睡意。我不得不警告自己要悠着点。
然后在一次周末出行后,我写出了游记散文《杀虎口纪行》,这次我不仅向《散文杂谈》,还向《旅行-在路上》投稿,结果很快就收到通知,这篇文章被两个专题都收入了。我的欣喜可想而知,每次文章被收入的通知后面都跟着一个让你分享到这里那里的建议,但是对于一向低调的我来说,总有点丑媳妇怕见公婆的感觉,所以我从不分享出去。
初战告捷,在两篇文章被收入两天后,我有一次打开我的公开文章页面,发现文章后面有“撤掉”二字,对于简书还不甚了了的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试着点了一下那两个字,却发现一点“撤掉”,就把已经被收入的文章撤回来了,而且是再也不可能投稿这个专题了。我懊悔不已,仿佛之前的辛苦白费了。还有几次,在《散文杂谈》专题投稿的文章竟然好几天都没有音讯,点开看总是“正在审核中”,耐不住性子点了后面的撤回,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而有的时候投出去的文章被收入与否用不了几秒就有了回复,简直是神速,被否定了的可以理解,也许是字数没有达到要求,也许是题材不符合人家专题的要求。而被收入了的我就有点犯疑惑了,先不谈是否斟酌,熬了一个通宵的成果别人在这几秒之内就能看完?后来从网上看到了一个兼职审稿员的自述才明白,他们是一边上班一边偷偷审稿,有责任心的可能会看得仔细一点,没责任心的就不用说了,连投稿被拒绝都不会通知你。
这下我开始重新审视简书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APP。突然发现它跟全民K歌竟是如此的相似,你必须先去关注大量的朋友,然后你的文章才有可能点击率高,正如K歌里你的好友和你关注的歌友多的话,你发的歌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听到。K歌里你可以买上礼物送给你喜欢的歌,简书里你可以给你喜欢的文章赞赏支持。不仅如此,简书里还有会员一说,每年交将近三百块钱就可以成为会员。会员的优惠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文章可以优先被收入,文章可以有偿被收入,还有瞬间可以把你的点击量增加到某个数值等等。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突然对简书有了些许失望,因为我玩K歌已经三四年了,深知其中的套路。某一好友的歌你可能并不喜欢,可是有时候是由于彼此熟悉,怕不去听不去送花拂了对方面子。有时候对方听了你的歌,送了你花花,你总得礼尚往来吧?就这样拓展开的歌友圈其实充斥着无聊与虚伪。简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对于简书,我一个刚进门的菜鸟了解的也许只是皮毛。但我褪去最初的激情之后,开始冷静地思索我和它的未来。尽管两篇文章被收入不同专题,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文章在哪里,我只在自己的地盘才可以看到。而且因为我不想花大量的时间去关注别人,所以别人也不会去看我的文章。这样的话,即使是被收入的文章点击量也屈指可数,何况是那些没被收入的文章。我开始自问,我选择简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点击量吗?说实话有点,但不全是。是为了出名吗?根本不是。每个专题每小时都会更新几十篇文章,哪能显出你是谁呢?
最后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我告诉自己,你不就是喜欢那种有文有图,图文并茂的感觉吗?你在简书里找到了,你还想要怎么样?自由的放飞自己的心灵,有感而发不就是你一直追求的吗?别人看不看有什么所谓呢?
虽然我与简书仅仅是半个月的接触,可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变得淡然了很多。也许“与你初见,予我心安”挺适合我最初的心境,现在的我只希望经年之后我跟简书能达到相看两不厌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