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憧憬美好,希望以后,遇见喜欢的人时,自己可以足够优秀站在他身旁。
理想总是丰满,而现实却往往很骨感。现在的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终日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消耗健康。你是否也在深夜思考过未来,是否也有过放弃努力的念头?黑夜包裹着我们,让人窒息。可是,黎明往往就在这黑暗的不远处,坚持走下去,总能看到美好的阳光。在这条路上,没有谁能替代你自己的努力,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不断前行。
在现在这个社会,孤单的人总是不被看好,可社会中的佼佼者却总是这少部分的孤独者。你永远不知道孤单的背后,是他多大的努力。我们生怕自己落单,成为那个孤单的人。每每到了饭点,总是要叫上小伙伴一起;每每参加什么活动,都想要拉上几个队友;就连上个厕所,也想要叫上隔壁的同学。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合群,要培养一波的好友。很少有家长会说:“孩子啊,别管别人,自己开心做自己就好,独来独往也没啥不好。”现在长大了,融入了成年人的圈子,也是被教育,要培养人脉,广交友,也很少有人说:“习惯孤单,遵从自我。”
作为从小接受合群教育的一份子,我觉得我有资格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自入大学以来,身边总是有人约自己。很多时候,为了合群,我选择了接受,吃饭,唱k,桌游,逛街......即使我内心抗拒这些在大家眼里极度合理的活动。宿舍四个人,大家开开心心的去玩,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对于未来,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准备考研深造,而另外两个室友,准备得过且过,熬过这四年,回到家乡当一名老师。或许是目标的差异吧,我们对现在学习的期望值也有很大的不同。到了大二,逐渐明白,道不同不相与谋,既然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就要做出不同的努力,没必要为了合群而失去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时间和机会。
学着不合群,独来独往,也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被同学议论,被朋友隔离。这一切,都是一道道天堑,将自己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分割开来。每天独自一人去吃饭,然后在室友看电视剧的时候背单词,在室友们逛街的时候,独自一人泡图书馆。我的努力在室友看来,就是没必要和矫情。可是只有我知道,现在的不合群,只是我在努力的变得更好,更优秀。
“奋斗的这条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没有人能够替代你的努力,要想足够优秀,只有努力奋斗。合群的总是大部分人,不合群的总是那极少数,成功的位置只有那么多,它承载不了太多合群的人。”这几句话,总是在我最难过最犹疑的时候拿出来当作自我安慰,然后默默承受现在眼前的不易。
我认识一个保研北大的学长,在一次分享会上说,“大学,你要习惯孤独,不要为了合群而丧失自我。有的路,只能自己去慢慢走,不合群,也没有那么难堪。”学长还说“等你足够优秀,就不用担心合群的问题了。”当年初听这话时,并没有太大的感想,只是随手把它记在了笔记本上,再也没去品味。现在想来,却也不失为一条人生箴言。
习惯了独来独往之后,发现其实前方的人生路也开始变得更清楚了,有了更清晰的计划与打算。
当别人看着满眼山水只能说“真tm好看”的时候,我能随口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别人还在说“端午快乐”时,默默补上一句“祝你端午安康”。
有曾经有人说“单身是增值的最佳时机”,换句话说就是“独自一人的时候,奋斗的效果最好”。想成为更优秀的人,就需要勇敢面对不合群的孤单感,努力奋斗这条路,只能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