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两三年的演讲,大都围绕在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分析。认为:一切教育,如果连这三个基本问题都没处理好,则其教学成效必定堪虞。这三个基本原则应用到语文教学上,更见其理论的必要性和效应的显明性。分述如下:
01
0~13岁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期
第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人之生命,在时间中顺流而走,亦即,生命是在时间中成长,能力在时间中累积。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亦不可再重演。而人类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必须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的,即是所谓“学习的关键期”,错过时机而,基本能力虚弱,将造成各种学习的障碍,往往终身补救不及。众所公认,语文的能力,是人生首要的基本能力。而语文的学习,又是最具“关键期色彩”的一项,即,必须在十三岁之前奠定一生的基础。在此之前,是很容易将语文学到高层能力的,学到了,就一生都到了;学不到,则可能一生都遗憾。
所以,教育中的语文一项,是最须把握时机的,几乎可以说愈早愈好。连心理学家都惊讶于:为什么一个婴儿,在懵懂的三岁之内,就可以轻易地把本族母语学好(所谓“母语”可以是一种,可以是两种,乃至多种),因为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解说这种现象,特别称之为:“语言天赋”。人人都有不可思议,不用努力,即可收效的“语言天赋”,人类仗此天赋,不只学会母语的一切技能,作为基本沟通的工具。还因为习得了语言,而增进了各项学习智能的发展。进一步,有文字的民族,其子女也一两岁就可以开始学文字,经过三五年的学习,即可操作其日常的文字。而且如同语言之学习,若环境中有多种文字,他就顺理成章地学会多种文字,可见人类语文天赋之无限。但完全的语言天赋,只保留到三岁,并随著年龄之愈长愈弱化,以至于十三岁,几乎等于零。
所以若超过十三岁,还想学新的语文,必须完全靠“人为”的努力,以“人为”之力要达成“天赋”之功,那就难了。所以学本族母语母文,务必要在十三岁之前学好。同理,要学外族语文,当然也是愈早愈好,这是不用诤辩的人生规律。现在,美国人要学中文,想到要从幼稚园开始,似乎已经稍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比照起台湾学者劝阻幼儿学英文的作法,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之活泼,是很令人敬畏的。
02
不可太早学外文?
据知,台湾某些学者之所以强调孩子不可以太早学外文,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于对儿童“学习能力”的考量,他们或者以为学语文要用到“理解类化”的能力(尤其是文法教学),所以等到十三岁以上才学会更好;或者以为儿童时间有限,既要学中文,又要学西文,恐怕照顾不及。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儿童的语文能力信心不足所致,他们是用成人学语文的感受去低估了儿童的能力。他们自己学得很辛苦,也误以为儿童会学得很辛苦。这是违反人类共同经验的象牙塔里的“学理”,其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但大部份的人却都坚信不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他们担忧如果台湾的孩子太早学英文,恐怕会造成“文化认同的危机”或让台湾小孩变成“洋腔洋调”。
殊不知,国人所以会有文化认同或语言运作的问题,主因应是来自于对本族语文的陌生,而不是由于外来的强势。原则上说,外语外文应是愈多愈强愈好,愈能对本族产生激发作用,愈能造就国际化人才,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故只应担心外语外文太弱,为什么会害怕太强?凡惧外者,都是内弱之故。政府部门及学者们不设法增进本族语文教育的力道和深度,反而回头去阻止儿童及早学英文,真是颠倒因果,蒙目掩耳,锯箭自安之断见了。国人若轻信其说者,将错失良机,而后悔莫及。
除了时机之把握外,尚须有其他两项教育的基本原理相配合:
03
教育内容选择之辩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慎选。有关教育的内容,一百年来,西方有所谓的“儿童中心本位”与“社会中心本位”之争。两派学者思考著:到底是要遵从实用主义,只教儿童现在生活要用的,让他从简单日常开始,教材随年龄而俱进?还是要遵从理想主义,一下就教儿童学习历史文化的精华,以备将来之用?在美国,从二十世纪初,“儿童中心本位”取得了胜场,影响所及,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在中国,自从五四以后,也无条件地接受了“儿童中心本位”的观念,直到今日。
其实,要遵从那一个“中心”,不应是单纯的“是与非”的问题,乃是一个“终始本末”的问题。头脑太简单的人,容易“以偏概全”,心量太偏狭的人,容易“定于一尊”,则耽误学子,莫此为甚。如果以之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则所耽误者,人不止亿万,时不止百年,将造成永世难以弥补的遗憾。然而吾人当何去何从呢?所谓“道不远人”,教育问题并不复杂,只要立基于“人性”,只要真正理解“儿童”,就可以跳开学派之执著,从全面的人性观点出发,观照儿童的学习心理,则能发现此二理论皆本于人性,皆是儿童心性之特质,此二类课程皆是儿童之所须与所能,其间并无矛盾,只是其中有个“轻重本末”。若能“知所先后”,则各正其位,原是可以相取为用的。
即,这里必须有一种“洞见全体”的智慧。见到:人类本来就应有其生活之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学习,又应有其雅化深化的人文智慧之学习。而两面各有其特殊的性质,理应以不同的方法来处理。在数理科技方面,是较为单纯的知识型的训练,这一方面应完全服从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理解能力的发展只有一套,即,“学习能力随年龄而递增”,所以教材的编法,只有一条路,即是“由浅到深”,这是可以澈底“儿童中心本位”的。但在语文方面,乃至性情、品格、美感、智慧等,即所谓“人文”一面的教学,则须配合人类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之发展状态。
若学者稍平其心来观察,则很容易发现这方面的发展反而是走一“学习能力随年龄而递减”的曲线,亦即年龄愈小,学习能力愈强,年龄愈长,学习能力反而减弱。一切近代以来的人文教育,所以失败的原因,即在教育主流理论,不能了解学习能力的两个曲线图,而以科技吞没人文所致。语文的学习,正好牵涉到这两层教材的安排,所以语文教学最应解决这个疑难。我认为:首先,我们应把儿童当作儿童,知道他要过其儿童的生活,所以在实用上,他要学“简单”的语文,但儿童‘又是’会长大的生命,最好他要能善用其语文学习关键期,及早具足一生所要的高度的语文根基。在当前的时代里,语文的学习,又有母语外语之分。选择语文教材内容所要照顾的层面更为复杂。详述如下:
04
以高度的文涵盖低度的语
首先,从母语的教学方面说,一方面要供应儿童日常生活之所需,即要给他“日常用语”和“浅白阅读”,这是需要“儿童中心本位”的。但儿童的“实用性”的“日常”的“口语”,既然已是在他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而浅白文章的阅读,只要教会认识几百个字即可开始,而一开始了,即可自我学习。何必排课程让老师在学校中那么用力教?何必学生用那么多时间学?此不是浪费生命么?而另一方面,儿童正是语文学习的最好时机,学什么像什么,此时正是采用“社会中心本位”,给他“民族文化的精华”的最好时机,让他从最高度的语文学起,他起脚既高,将来不但能操作高度语文,其所有低度语文(凡是接近日常生活口语的白话语文,我称为“低度语文”)的运用,就不需费心了。语文的学习本来就不同于科学,它有实用与雅化两面性,这不是单一的“儿童中心本位”思想可以应付得来的。──或者,也可以说,既然儿童这时正好可以学得“社会中心本位”的内容,以利为其一生做准备,这时,给他“民族文化精华”之教材,才正是合乎“儿童中心本位”的全盘设计。
至于外语外文的教学,因“口语”必需在“环境”中学习,才易有成效,而“外语”不可能在“环境”中学得。所以“学习外来之口语”,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观念,直接违反于人类学语言的法则。换句话说:所谓“外语”的学习,是不合理的。至少我们可以说:一个外国人,居然想用人家本国人学“母语”的方式来学“外语”,这是一件很奇怪的逻辑,也可以说是一件很不切实际的办法。
但,近年来的外语教学,不明此理,却尽量模仿外语“会话”环境来教外语,号称“情境教学法”。结果,因为情境是特别设计出来的(如老师把教室假装是餐厅,而令学生假装是服务生和客人,让他们两相对话),则平常既不在外语环境中,日常并不应用,故所学一时并无所用,于是整个外语教育就费力多而收功少了。其实,“外语”是不必那么费心学的,如在那环境中,不学习会;如不在那环境中,学了也几乎等于白学。因为在学习的当时并用不上,或许一辈子也用不上,而等到数年或数十年要用时,以前所学早已忘却,必须重学。这就是百年来中国人英语教学的窘况。如今,台湾及大陆有所谓的“全美语学习”的全天候学校,苦苦假造“环境”,不只是让父母浪费财力,简直是让儿童浪费生命。
05
中外文经典是最佳语文教材
如果外语学习是必须的,理应“审时度势”,与其学“语”,不如直接学其“文”。转让儿童从“文字学习”上用心,以“多读外文”代替“学讲外语”。如果执意要学“口语会话”,亦宜以“会话文句”来代替。即,以文字记录其语句,直接以文字读语言。这样学,虽似不便于应用,却便于记忆,记忆既多,发音也在其中,语法也在其中,人类心灵在默默中自然有整理统合的能力,到该情境出现时,自然发用出来。任何一种语文的“口语”,一般最常用的句子,只不过数百句,会了那数百句,就可以应付“生活口语”。所以如果要学“口语”,则整理出约一千句,即可涵盖而有余。只要一天背两句,一年半之内,把这一千句背熟,即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不仅能“会话”,也具备阅读该民族“白话文”的基本能力了。
进一步说,如要学“文”,则不如直接学高度的“文”,即“经典之文”。因为高度的会了,低度的文自然容易会。低度的文会了,口语之文就会;口语之文会了,一般的会话技术就会了。或许一时讲话不是很流畅,但一般人看“外国人”,并不因为他“口语”讲得流畅而尊重他,乃是因他有学问而尊重他。所以,不学外语便罢,要学外语,自其“经典”入手,是最为合乎自然,最合乎经济法则的。
至于如何从经典入手?首先,不论其是本国还是外来,只把“经典”当一般的“语文”看,而采用普通“语文教学”的方法来教学即可,也就是“从大量接触并熟悉中习得”。我们看到美国孩子从小大量接触英语,即自然会英语;大量接触英文,英文就学得比其他民族快。同理,中国孩子之学中语中文也一样。进一步说,美国婴儿在中国长大,就习于中文,中国孩子在美国长大,就习于英文。所以,如果把“经典”当作一种“新的”语文,也给予机会大量接触和深刻的熟悉,则也可以产生“学什么像什么”的效应。也就是从经典之接触中自然习得高度的语文能力。而也因大量的接触精深的文化素材,薰陶了文化的心灵。───对自我民族的语文和文化如此学习,对外族的语文和文化亦如此学习。别无他法。如用其他教材,总是浪费时间生命而己。
06
熟诵经典是语文教学简要门径
第三、教育的方法要适切。不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按照人类学习的自然规律而施行,才是合乎人道的方法。吾人只要仔细观察人类如何习得语文的,便不难发现,学习语文只有两个规律:其一是关于人类智能发展的规律,语文的习得能力是愈早愈强(上文己讲明)。其二是人类语文习得的规律,语文的各项能力,包括语音语法和语词,都是从大量反覆熟悉中自然领悟获得的。从来没有一个父母教他的孩子讲话,而孩子日以继夜的在母语的环境中,大量而反覆的听著那些日常用语,到三岁己习得一生讲话的基本能力,包括语音、语法,终身不必再学;至于语词语意,也已够当时之用,而随著年纪经验之成长而自然增广。
另外,人类识字的本领亦发生于很早的时候,原则上,是婴儿张开眼睛,即可教识字了。而依前文所论,能识字即能阅读贴近口语的文章(会话及任何白话文),所以,事实上,所谓“白话文”是给孩子自己读,不必父母老师特别教的。有的人会以为虽是白话文也须讲说讨论,对文义才能有更深的了解,现行的幼稚园及小学语文教学,总是把已经浅显得接近“白痴”的文章,一再讲说,号称“深究”,其实那些文章并没有任何“深度”值得“探究”,因为“浅水洼里永远捞不到大鱼”。
如耗费时间去深究,是错用了孩子的能力而浪费了。人类对语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之增进,最重要的管道是自己“博览群书”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不是听人讲解。如果要讲解,也须学生自己先有相当学问基础以后,又听高人讲说,才真有所获益。因此,废止一切小学幼稚园的白话文教学,方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正途。美国人(亦可泛指西方国家)如要提升其国民母语母文的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一直在“会话”和浅近的“白话文”中讲解讨论了。中国人如果要提升中文的程度,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赶快减少“讲解式”的教学,老师尽量少讲书,学生尽量少听课。把时间精力放在“经典”的熟习和白话文阅读上。
“经典”的学习,是达成高度语文造诣最简捷的方式,也是深入文化智慧唯一的路径。而经典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即是依照所有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必讲解与考察,只要反覆而熟练。反覆而熟练,简单的说,就是“背诵”,背诵的意思是“反覆诵读以至于能熟背”。取“经典”而“背诵”,也就是吾人所谓的“读经”。
起初,经典文句虽然因陌生而似若艰深,但反覆的遍数既多,熟习的数量既大,就如同婴儿学语一样,自然日有领悟,渐入佳境。“经典”,是语文之结晶,文化之精华,智慧之渊薮。“读经”是所有人类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也是人类悟入智慧的方便之道。唯有有了语文造诣的高度,才可能有智慧悟入的深度。各民族对其本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应走此一条路,对其本族高度文化的继承,也应走此一条路;对外族高度语文的学习,必须走此一条路,对外族深度文化的吸收,更必须走此一条路。
07
重铸人类文明,共享永世和平
所谓“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上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圣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人类理性总是同一个理性,人类智慧总是同一智慧,唯在长远历史中,随著各民族之机缘而有不同的开发。这些本源一致而方向不同的开发,形成了各民族流传不替的“经典”。所以“经典”之价值是同等的,皆是天理之所钟,圣人之所制,人心之所同。而人类理性自会不断追求完善,人类智慧势必伺机新启光明,经典既是智慧之征,民族之魂,经典自有动人之力,经典自有教化之能。只要致力于自我民族及其他民族经典的习熟,人类必能向上一机,必能相互了解。亦唯有致力于经典,乃能打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天地之间,相知相亲讲信修睦感通往来的管道。
孟子认为人事若欲有成,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件的配合。当今国际以经济带动文化,此天时也;世界交通方便,几无界限,此地利也;现在就看如何把握教学原理,以提供“人和”了。我诚心祝祷人类不要再以错误的教育理论浪费生命,要猛然反省,彻底改革语文教育观念,让各民族顺利地复兴其文化之传统,并让东西文化方便地得以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融会。要重铸人类文明,共享永世和平,典籍俱在,仪则不远,当前,正是一个重要契机,切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