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从《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中的两篇——萧乾《邓山东》丁西林《压迫》,来分享一个问题——如何进行人物描写?
1、根据你的写作目的,有目的地进行选材
叶圣陶在写萧乾《邓山东》这篇时,谈到了人物的描写。描写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用语言进行描绘摹写。但是,我们要想表现人物的整体,就不能只是零零碎碎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并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而是应该先想好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然后进行有目的地选材,再用语言把这些材料组织和加工起来,引导读者从外在的描写中,来感受人物的整体特征。
比如《邓山东》这篇,开篇写“这人来我们门口做买卖,是叫孙家福的学生带来的。”那这人是谁?接下来是个肖像描写,高大魁伟的汉子,紫红脸蛋,毛蓝裤竹标袄,中腰扎一根破旧皮带,胸前系一个小篮子,手向身边一捎,头向天一仰,就又唱了起来。小学生都喜欢听他唱歌,他唱完一支,就买一回东西。大家问他嗓子怎么那么好?他说当过兵,以前领过一营人唱军歌,叹息大帅打了败仗,要不然自己也能当个旅长。小学生们有什么事儿,也都喜欢跟他说。
这部分给读者留下了对邓山东的第一印象,文章给我们的信息是,邓山东是个高大的的汉子,卖小吃的,当过兵,能说能唱,深受小学生欢迎。而这些信息定是经过作者的挑拣呈现给读者的,我们从这些信息里对邓山东的形象有了初步感知,对他的性格也有了初步感受。这个高大的汉子很直爽,而且还很有亲和力。
当然,要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进一步强化,更深入人心,还要选择典型的事件来具体展现。
接下来,作者就选了一件事情进行叙述,邓山东因为给被罚的小学生送芙蓉糕而跟学校斋务长起了冲突。这件事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邓山东“硬中软”的心肠。
2、用具体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描写人物,要以描写他的性格为主,如果你想表现人物的“豁达大度”、“恭敬有礼”或者是“懦弱无能”,或者是“狡猾阴险”,那么不要把这些形容词直接放上去,而是要用语言来描写他的言论、他的举止、他的形象、他的心理,甚至他所处的环境等等,从你的具体描写中,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说《邓山东》这一篇,当邓山东因给被罚不准回家吃饭的小学生偷送了芙蓉糕,而被斋务长撵,不准在校门口摆摊。这时——
邓山东插着腰,撇着嘴说:“他娘的,撵俺走。官街官道。俺做的是生意。黄少爷,你尽管来!“上午第末堂课,墙外又送来熟悉的歌声。而且最末一句唱得那么洪亮,那么英雄。最末一句是”揍人学校办得糟哇,俺山东儿谁也不怕!“把个台上的老师气得发抖,而坐在校墙里头的我们,心却属于这个声音。
这里从正面描写了邓山东的动作、语言,让我们感到,邓山东非常仗义,面对强权也敢于挑战。还从侧面,老师的反应、小学生的感受,更加烘托出了邓山东这个人的影响力。
再看一处,当邓山东见斋务长要拿起板子打孩子时,他攘臂而前,“你要打,别打学生,打俺。”窘住了的斋务长气愤愤地拗着邓山东的手掌劈头打去。“只看见邓山东面色变得青紫,后牙根凸成一个泡。”待到斋务长打得气疲力尽,邓山东说“够了吗?”斋务长向校役做了个手势,“邓山东一句话也不说,摇摆着踏出了礼堂。
这里有个细节描写——面色变得青紫,后牙根凸成一个泡。可见打得是真疼!可邓山东一直忍着,直到斋务长打不动了,还倔强地问“够了吗?”,最后一句话也没说离开了。邓山东虽然脱下了军装去卖糖,可他身上还保留着军人的气质和精神。最后一个细节,是“摇摆着踏出了礼堂“,这个细节是来自孩子们眼里的,透出了孩子们的感动和心疼。
故事的结局是,自那以后,邓山东的担子挑得离学校远了几步。可孩子们把钱花在他的担子上成了件极当然极甘心的事。有时他还低声唱:“三大一包哇,两大一包哇。学校的片汤味真高呵!一板儿两板连三板儿,打得山东的买卖愈盛茂!”
读到最后,连读者也生出一股与邓山东患难与共后的亲切情感。
文学语言是非常感性的,文学不像绘画或雕塑,可以借助一个媒介或者材料来表现,文学语言是具体形象和作家精神内核的结合,也正因为此,文学语言让人们觉得微妙而丰富。
为什么人们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的描写绝对不是那么直白,对人物细致而具体的描写才产生了意味无穷的效果。
3、人物的言语描写要设身处地想个周到,让读者感受到背后的情意
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叙述事情,都少不了对人物的言语描写。那么你想想,真能打动你的,是作者去转述的人物的言语,还是作者直接把人物搬上台,活灵活现去再现的对话场景?你一定也觉得,要能听到故事中人物的声调、口音,会来得更有趣、更亲切。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言语时,一定要先想想,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情绪、语气、语调等等会是什么,设身处地地想全面了再动笔,才能传达给读者深切的感受。
书中,节选了丁西林话剧《压迫》的一节,全篇是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通过对话,我们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更是跟着主人公的对话节奏,而获得了情绪起伏的感受,仿佛自己也是当事人,有了共通的情感。这正是这个剧本言语描写的成功之处。
《压迫》这篇中,开始,女子来看房子,和房里的男子聊了起来,觉得价格合适想要租下来,忽然男子问了一句“不过——你结了婚没有?”女子马上反问:“什么?”男子补一句“你结了婚没有?”女子怒了:“你这话问的太无道理!“男子反问:”太无道理?“女子接着说:”简直是一种侮辱!“男子高兴起来:”‘侮辱’,对了,一点不错,我也是这样说。但是现在有房出租的人,似乎最重要的是先要知道你结婚没有。“女子说:”我结婚没有,干你什么事?“男子又说:”是的,一点不错,我结婚没有,干她们什么事?可是她们一定要问,你说奇怪不奇怪?“
通过对话,我们感受到女子因租房而被问有没有结婚时感到莫名其妙,再被追问时简直激起了愤怒,觉得这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而从男子的话里,我们感到,面对女子的愤怒男子反而高兴起来,因为得到了共识,仿佛找到了同一战壕的战友。
后来,女子得知男子也是房客,猜男子刚说那些,是想把房退了。然后男子说:“我是说可以让,没有说要退。“”不退“表示男子对房东因自己单身就反悔租给自己房的不合理要求并没有屈服,而”让“则表示,他对这位能理解他心情的女子是心存感激的。
待男子讲完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到自己不服,房东老太太居然还要叫巡警时,女子听得也越来越愤怒,甚至生出一种同情,要帮男子出这口气。
女子出了个主意“让我来做你的太太好不好?”男子说:“什么!”语言很简短,却真实再现了男子当时惊讶而复杂的心情。女子说:“喔,你不用吓得那么样,我不是向你求婚。”这是个直爽的女子!男子说:“喔,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我——我——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没等女子说明,男子就着急地解释,话还说得结巴,可见他当时心情是很激动的。男子本来是愤怒的,但面对世俗的偏见他也绝望、无奈,待到和这女子说得投机,找到共识,他心里有了此许的安慰,想来也罢,挑战不过世俗眼光,倒不如成人之美,把房子让给这明白的女子,可令他更没想到的是,这女子倒愿和他并肩作战,一起来挑战这世俗的不公平,男子的言语变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倒正符合他当时的激动和感动。
文末,叶圣陶先生留下一个问题:故事的进展怎样在对话中表达出来?我的感受是,故事之所以好看,首先是因为它蕴含了矛盾和冲突,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所以人物的对话要集中体现这个矛盾;其次解决矛盾的过程,即情节要一波三折,而带有情绪化的语言,最能带动读者情感上的起伏。这篇话剧剧本,对话语言非常紧凑,一看就是当时情境下的立刻反应,情感非常真实。但这种真实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言语紧随情境,又有起承转合,干净利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