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在外已七年,“故乡”越发成为了一张老照片,在脑海中褪色发黄。一点点的故事慢慢地在时间里消磨。
我出生在一个离城不远的小村子,村子里的人家主要是靠几亩薄田过活。地少人多,庄稼人就不敢偷懒,家家户户想办法从土里刨钱。
这家种玉米套菠菜,那家是西红柿套辣子,拥挤的地里野草都站不稳脚跟,稀稀拉拉。家家的男人团坐在一起抽烟时也交流着种地心得和自己估算的市场行情。一个个如农业专家和市场调查员一样,高谈阔论着那一亩三分地。
每种菜在几点去市场才能批发出好价,这也是要估算好的。于是大家的作息根据所种菜的品种划分出层次。当然勤快的庄稼人都是早早起。
老妈拿着扫把“刷刷”的扫地声伴着后院那只惹人厌的公鸡“喔喔”打鸣声,准时打破早上的宁静,新的一天来临。我那胖老爹算是不怎么勤快的庄稼人,可也早已经上地拔草去了。有时,我起来时家里就没有人了。匆匆背上书包往学校跑,从小路跑过地头,就看到我家的菜地里蹲着两个人,包粉红色头巾的是老妈。边跑边喊“妈!我走了!”那边不知是没有听到还是懒得搭理,没有回答,倒是地头两棵树上的麻雀争着叽叽喳喳令人讨厌。早上的太阳晒得新翻过的泥土味和猪叶草上的露水味交织酝酿。
中午是庄稼人的休息时间,家家户户门半掩着,只有几个孩子跑来跑去,相互追逐,东家窜到西家。猴儿一般的孩子爬上东家的树上摘几个青梨,溜进西家园子逮几只蚂蚱,跑累了趴在井边舀几口井水,凉丝丝的甜。中午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没人看管,没有作业,没有烦恼。
下午三点左右,庄稼人陆陆续续的起来了,东家门口聚一伙老爷们抽烟吹牛骂牛九,西家门上围一群女人,唠唠他家的儿媳妇聪明肯干叨叨自家的孩子淘气惹事。手里的毛衣针却丝毫不减速度,上下翻飞,一件件毛衣就完工了。孩子们呢,大大小小靠着各自的妈,怀里抱半个西瓜吃得瓜水顺着嘴角往下滴,麻雀也大着胆子抢着孩子们吐出来的瓜籽吃。
五点的太阳不再那么毒辣,闲谈的庄稼人便拍拍屁股上的灰尘站起来拿农具,扛着锄头背着药桶赶着几只羊就上地去了。街道上慢慢又沉寂下来,只有几个老人打牌的叫骂声穿过葡萄架散开。
傍晚时分,三轮车的轰鸣声接二连三的响彻街道。女人们从车上跳下来急忙忙钻进厨房,孩子们也抓紧时间写完作业从屋里奔出来帮大人搬菜、淘菜、装菜。
天上三三两两的缀着几颗星星。男人们掐灭烟头,女人端出饭来,孩子拿出筷子。紧挨着住的人家又聚到了一起,李家端出一碟腌萝卜,王家拿来几头活蒜,陈家捏来一簇小葱,一块水泥板就是饭桌。各家的狗也聚在孩子身边,捡食孩子扔下的面条,前腿扒在小主人的身上摇着尾巴等吃食。
星星闪烁,微微的月光笼罩着村庄。门前的大人们还在闲唠,啪啪的拍着落在身上的蚊子。孩子们借着月光开始玩“捉迷藏”,李家的胖墩子笑得哈哈响,王家的小妮子爬上了树梢,赵家那个机灵小子溜得没有影儿只“喵喵”
的学猫叫。
月亮高挂的时候,男人们打着哈欠告别回家睡去,女人端着碗碟叫着自家的孩子赶紧进门。孩子们则大呼小叫“小胖子,明天我非得逮住你。”“二雷子,别藏了,我们回家了。”孩子们恋恋不舍得跑回家中,关上大门。
半夜三点就有三轮车轰鸣着从街道开过。老妈就醒了过来,推推老爹,“该起了,王家的车走开了,今天是菠菜要赶早。”新的一天就又开始了,伴随着星空、夜晚的寒气和三轮车的轰鸣。狗子也象征性的吠两声,就又趴下抱着头睡了。
老妈爬起来拉开灯,白花花的刺着眼睛也睁不开,这时的灯光总是如魔咒一样刺痛着我的眼皮,挣扎着。我还是蜷在炕角,扯着被子盖住眼睛,心里还是在抗衡。终于是抵不过一碗牛肉面和水煎包的诱惑,越是挣扎,香味仿佛就越发往脑子里钻。
院子里,三轮车昏黄的灯光照得院子里的大树影子斑斑驳驳,没拧紧的水龙头滴答滴答的水声敲破了长夜的安宁,开启了忙碌的生活。
老爹拿出从院墙上挂的破草帽扣到头上,点了支烟,跨上三轮车。老爹是比较胖,三轮车吱呀的叫了一声。我睡眼惺忪的嘟囔“爸,你该减肥了。”老爹向后挪了挪屁股,我跨上去坐在冰凉的油箱上。
老妈叮叮咣咣的拿着秤和一提塑料袋也爬上了三轮车,在车角给她留的一点地方蜷下身子。老爹说:“坐好了,走了。”轰的一声,车就驶出了院门。在门口停下,我跳下车锁上大门,继而又爬上油箱,屁股下依然冰冷冰冷。
三轮车轰鸣的在街道上碾过,寒风扑在面颊上,街道边的树影扑向两边。李家的门缝里钻出昏黄的光影,我打了两个哈欠。
故乡是梦,在哈欠声中醒来,我关住了异乡出租屋的窗子,锁住了一屋的缱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