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有两本名为《一花一世界》的书,一本是他的散文集,副标题是“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都是他的日常随笔,记录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儿;另一本则是他介绍佛教的书,主要说的是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如何传入中国及其本土化等内容。前一本我没看过,这里说的是后一本,关于佛教的《一花一世界》。
我和这本书的“结识”是一种缘分。多年前的某天,我去国图看书,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性,就是想找个安静的环境读读书,至于读什么,完全凭眼缘。当我进了国图巨大的阅览室,面对四壁满墙的书籍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于是我就捋着墙边儿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慢慢浏览。大约捋了一面墙的书之后,一本不大厚的小书突然跃入眼帘:一花一世界 - 好雅的名字!拿出来一看作者:季羡林;翻开目录,知道这是讲佛教的;再读序言,这样一段话跃然入目:“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作为精通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的学者,季老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通过这些语言研究了五十多年的佛教,看他对宗教如此评价,马上激发了我读此书的兴趣。
首先,这本书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印度)摩揭陀国,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释迦族(他们自称是刹帝利)太子创立,而佛教的创立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兴的阶级利益。
其次,它以一种客观、写实的角度记录释迦牟尼、玄奘、法显等人物,看起来非常立体丰满:这些高僧大佛或创立了传世宗教,或者为宗教传播求法献身、著书立说,都是非常厉害的神人,但他们也有像普通人一样的缺点或者弱项,他们为了传播教义也曾费尽了心思用尽了手腕,书中一个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历史实情)非常鲜活有趣。
再者,它以清晰的逻辑论证说明了佛教中各种宗派的关系:印度佛教中的大乘佛教思想来源于小乘佛教,而大乘又分为空宗和有宗;当然,佛教的宗派还远不止这些,梁启超的一本书提到的佛教宗派有十几种之多,而其中流传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是禅宗,它的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称为最便宜的天国入门券。
最后,书中的一些手著实录,能让人边看边学有趣的知识:比如印度四大种姓及其排序:婆罗门(祭司、知识的垄断者)、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牧民、商人)和首陀罗(工匠);比如法显、玄奘的著作在历史中的意义:印度缺少真正的史籍,所以现代人如果研究印度古代史,便必须乞灵于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尤以法显所著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净义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经典必读书目;比如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提婆达多的故事及还原史实后究竟是什么样;再比如佛教的原始语言 - 佛陀出生在印度东部(现在是尼泊尔境内),他一生的传教也在这里,因此最早的佛教语言是印度东方的一种语言,即摩揭陀语,而不是梵语,梵语佛典是后来为了广泛传播且立诸于文字才一点一点地渗透而来……
关于佛教的书有很多,但我觉得季羡林的这本《一花一世界》名字雅致,文字朴实,逻辑清晰,内容有趣,对于了解佛教很有帮助,且浅显易懂。如有兴趣,推荐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