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文火了,我又后知后觉(奇怪,为什么用又?)。抱着拜读的心理在网上搜,结果评论比原文多得多,大多数是反对的声音。看完后觉得原文写的很好,不过是说出了一些事实又忽视了一些事实而已。
如果这篇文章客观又公证地表述问题,不可能成为网红,不带偏激感情的文章怎么可能火呢?不煽动些作死的小情绪怎么可能上阅读呢?被玩的不过是大批无脑受众而已,好消息是这种受众多得是,看看今日头条上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标题,跟评论区打口仗的人就知道了。不过,此文一发,被追着要阅读量的小编们,又要被BOSS组织起来学习了。
纵观这几年黑北京的文章与视频,大多数是外地人,而且是那些已经充分享受到首都飞速发展红利的人。他们在北京混的风生水起,有些小资源,小人脉,且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北漂。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盘踞了大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会对北京门清,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还带了北京口音,要是没有北京土著,他们就算是北京正房。有资源,有资金,有底气,他们就有发言权了,要发声了。
而那些真正住着又脏又乱的地下室,干着重复又繁重的工作,甚至接受着最大偏见的人群,不会举着牌子在大马路上游行说地下室脏乱差、地铁太挤、工作好累、本地人没有人情味……他们只是默默地接受着一切,小心翼翼地盘算着工资卡上的数字,看看五一国庆给家里的老人、孩子带点什么。
有选择权的人开始挑剔,没有的人只能承受。
北京,跟别的城市一样,连它本身也没有选择权。不过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工具。众多的中心,决定了北京保存不了老城的风土人情,更无法雨露均沾。在这里就是一场赛跑,赶得上就跑,觉得累就忍着,要不就打道回府。毕竟谁都知道,北京厕所大的面积租金堪比小城的两室一厅。如果不是另有所图,谁会在这里呢?
如今才开始说受不了,那么多的往日为何没有走?北京就像后妈,还是婴儿的时候,她用乳汁喂饱了一部分人,现在长大了,开始说后妈不如亲妈,后妈的奶太苦了。
在一个中等城市,甚至有所发展的三四线城市,绝大部分土著都有拆迁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只在北京。
每个地方也都有态度不好,傲视外地的土著。不信,你搬个小马扎坐在村头,一定会听到碎碎念的妇女们鄙夷地讨论那个嫁给本村的外地媳妇或者外地来本村落户的一家。对于家乡,每个人都是土著。
城市的问题不是怀旧与人情味的问题,涉及到**的规划与政策。就像道路一样,当初设计成双行道,发展了上百年,现在已经露出弊端,但整个城市都是由这条路延展出去。双行道交通事故多,路又堵。你不能只一味地怪司机们技术差,人们都不懂谦恭礼让,然后感慨还是以前赶驴的时候好,不用开这么快,还能停下来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