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一生追求爱,而一次又一次被抛弃的松子;男友作家八女川站在疾驶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 对不起”。然,这也是作家太宰治自杀的真实遗言。
整部电影里可以看到松子从小得不到父亲的爱,却拼着命想要博得父亲一笑。马斯洛讲人有五大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松子的一生都陷在了“爱的需求”中,生存所需可以压缩到最低,安全可以不管不顾,尊重和自我实现松子更是不怎么在乎,一切都因爱而失衡。
从她的童年看至她的老年,从她的清秀期看至她的肥胖期,从她的学生看至她的情夫,从她的歌唱看至她的卖身,从她的平凡看至她的入狱,从她的笑容看至她的死。我只记得她一遍遍说:
“没关系,总比孤零零一个人好。”
如经典名著《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为了讨父亲欢喜,辜负了一心为他的挚友,愧疚感背负了大半辈子,时刻不能忘。
导致这些悲剧的原因,追根溯源一个很大的问题:忽视!极度可怕的忽视。
这个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源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看到。
自我形成的过程
若你投胎技术好,足够幸运的话,在一开始,有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的抚养者,你的感受被好的妈妈感知到了,长期以往,你的感受不断被碰撞被确认,于是就有了存在感,你会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
没有这个所谓的自我,没有清晰自我的人,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别人看到。
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成年后的许多行为与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记得松子总会做一个诡异的撅嘴斗鸡眼的表情吗?那就是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取悦他人,希望被关注。松子的童年无疑是缺爱的。因为父亲总是对体弱多病的妹妹疼爱有加,所以忽略了松子的存在。这给松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为了讨父亲欢心,她学会了做一种搞怪的表情,每每父亲与她横眉冷对时这个表情便成了唯一的救赎。
有人说,这真的很太宰治。是的,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也是描写童年时为了取悦他人而拼命逗乐。
之所以拼命取悦他人,是因为极度可怕的忽视,无比渴望被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最初,若没有被父母至亲看到,就希望被万千人乃至无数人看到。
忽视很简单,最初就是妈妈或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
要么在婴儿时期总是孤独,那么那个人尽管在身边,但她只有头脑没有身体,没有心,甚至连头脑都没有,所以“看见”一样没发生。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而不是头脑对心。
极端的忽视,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会导致致命的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
双重矛盾
没有清晰自我的人,有着双重矛盾,即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建立亲密关系,又害怕在关系中失去自我。因为他的自我太脆弱、渺小与卑微。建立关系意味着那个自我就烟消云散了,被高大的别人所吞没。
僵尸化
因父母存在可怕的不安,想掌控一切,于是希望孩子一切听从于自己,不要有任何自由意志,假如你尝试反抗,都会让他们崩溃,不惜一切来打压你的自由意志,将你推向僵尸境地。
倘若缺乏这份幸运,希望你努力去认识确认自己的感受,勇敢投身于外部世界,不断碰触、感知自己,勇敢去爱。
莱茵说:“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的,活生生的。内在完整的自我以及内在的价值感。”
若活出这种感觉来,那将是很有诗意的境界。
愿你能诗意的活着
愿我们成为一个温暖的人,给与爱,也许一句话、一个拥抱你不知道会温暖多少孤独、苦闷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