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的文具盒是什么样子的?
是盖子一打开里面印着阶梯式的乘法口诀,每次考试都会被老师责令不许打开,扣上盖子一摇,里面的笔又撞得盒子叮当乱响的铁盒子,还是那种封面印着好看的卡通图案分上下两层,靠着两块磁铁将盒子吸上的塑料皮盒子?
这两种文具盒我都有过,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我们孩子之间流行的用药盒做的文具盒。
我们小时候,买药都不论盒,而是论片,赤脚医生从一个瓶子磕出几片药,用一个小的纸药袋给你装好,在上面标上如何吃,再给你药袋口折成三角塞进褶里封起来。感冒发烧咳嗽,有时候吃个一片半片,立马就好,算下来也不过几毛钱的花销。
同样的,挂水这种事情只有病情很严重的人才需要,如果吃药效果不好,病情又急,那么村医就会拿出一个纸盒子,里面用瓦楞纸隔成许多小间,每一间里躺着一支圆柱肚子尖尖嘴的小玻璃药瓶。
那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村医从盒子里拿出小药瓶,用五分钱大小的一个硬片,沿着尖细的玻璃嘴割一圈,轻轻一敲玻璃嘴就掉了,没有碎玻璃渣,瓶口整整齐齐,很有技术感。
所以那时候吃药的多,打针的少,挂水的更是稀有。
正因为如此,文具盒常有,而药盒不常有,所以用药盒做的文具盒就显得更加珍贵。你看小孩子的逻辑就是这么奇怪,小小扁扁的药盒明明不过是一个纸盒子,放不进新的铅笔,放不进直尺,却因为稀缺而被我们人为地附加上了高额价值,由此成为了紧俏货。
不得不佩服,最无知的儿童却是最伟大的炒作高手,人生的智慧真是无处不在。
《福妮》里面说过,福妮她爸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那时,我们村的赤脚医生有四个,一个是我爷爷家附近的玉珍阿姨,后来她嫁到县城里去了,不当医生,而是开了丝绸厂;一个是老鞠,祖辈行医,但是年纪大了,不太给人看病;一个是老鞠的儿子小鞠,后来也搬去了县城;最后一个就是水平一般却干得最久的福妮她爸。
福妮她爸的卫生室在大队里面,那时我爸在大队里当会计,近水楼台,只要我爸去大队里,我就会千叮万嘱地让他去卫生室看看有没有药盒。十次有八次落空,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宝贝地不行,根本舍不得用,拿到学校里是去专门炫耀的,而且只有跟我关系好的人,才被允许摸一下。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行为举止是相当幼稚可笑的,我现在也很难理解当初自己的行为,想来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家家户户情况都差不多,你买的起的我也买得起,你买不起的我也买不起,人有我有,谁也不稀罕谁,谁也不能压谁一头,只有人无我有才能凸显自己,才能让自己成为茫茫人海里那个最耀眼的崽。
即便过去了几十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在我们身边依旧盛行着,工作上如此,感情上如此,只有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与青睐。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孩子的世界只是成人世界的纯真版。
不同的是目的,相同的却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