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的和妈妈之间最温暖的互动,不是嘘寒问暖、不是佳肴满桌、不是处处追随的眼神,仅仅是那一句:“回来了”.无需多言,各自安好.
最近一直在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是说话方式,自然而然会回顾和妈妈这么多年来的相处片段.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人,给予我爱的方式却让我倍感压力:
首先是一进门的上下打量,从鞋子到衣服,从背包到配饰,也许是多年来的本能反应,我赶紧解释,裙子是去年买的、包包是网上淘的……如果可能的话,我进门的那一刻就想“隐身”.
这个时候,我就会幻想那不多的几次,妈妈开门,手里拿着做饭的铲子,一边说“回来了”,一边转身到厨房忙碌,那样的感觉,真好.没有一大堆的问询,只有回家的温暖.
饭桌上的妈妈,对我也是极关心的.从我打哪里来到我下午第几节课……每一种关怀都从“问号”开始,有时候感觉自己依然是那个多年前的“小学生”,一个问题答不对就要被质问.有时候,我竟然惧怕正视妈妈的眼神,真可笑,三十几岁的人,活得像个小学生.
以前,一直觉得这很正常,没有想过改变,只想着把陪伴妈妈吃饭的义务完成,让妈妈不感到孤独就好.可是和妈妈的这种谈话模式,久了,就想逃掉,远离现场,因为并不是“舒服”的体验.
如今有了自己的孩子,才越发觉得需要改变.扭转不了妈妈对我的讲话方式,我就从自己改变开始吧:
比如,下一回我会讲“妈,你盯着我看让我觉得很不自在,先让我进门好不?”
比如,下一回我会讲:“妈,过一会儿我和你聊单位的事情,咱们先听一下新闻好不?”
比如,下一回我会讲:“妈,你明天不用给我准备午饭,我们需要有点各自的私人空间.”
我的孩子,我不会再问“今天开心吗?学校里发生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啦?作业多吗?”吧啦吧啦……仅仅一句“回来了”和一个暖暖的拥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