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奋战,双十一的活动总算是结束了。一向喜欢捡便宜的我当然是参与了进来,只不过似乎在今年的购物过程中,商家似乎越来越没有诚意了。
我想买把琴,没有优惠前,是两千不到的一个价格。正逢双十一,这家店铺也参与进了满一百九十九元减二十五元,满打满算下来,似乎在双十一可以再便宜个两百块,这样的价格让我很难不心动。
于是在11月10日晚上11点50分左右,我抱着手机,守在我心爱的琴跟前,就等着0点下单了。我不停的刷新我的购物车,似乎这样的做法能让我加快优惠的到来。忽然,就在快要0点之时,原本不到两千元价格的琴,一瞬间上涨至两千两百元整,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过0点了,查看了一下实际付款的金额,发现和之前的价格相差无几,瞬间没有了想买了念头。看着琴就这样又离我远去,很是失落,洗洗便睡了。
第二天醒来,越想越生气。商家怎么能这样欺骗消费者,明明好端端的双十一优惠,减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减到。还是有点,不甘心,又看了眼琴,这个时候加购,居然比昨晚整整又便宜了四十元,说是一个平台的什么券。很是无语,但又没有办法,感觉这个时候不买,就没有更优惠的时候了,几番和商家讨价还价下来,商家送了一些东西,还算是舒心的买下了琴吧。
不过商家的先涨后降的操作,不知是不是一种欺骗行为呢。先用一个噱头来增加浏览量,提高自家商品的曝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有着更大的消费潜力,接着在双十一到来前光速抬高价格,不知道像我一样的消费者会作何感想,本想从中获得优惠,却发现到最后白白浪费了精力。这样的做法,想必只会让商家自砸招牌,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是无法走的更远的。
也有一种声音,说的是部分商家无法承受让利带来的后果,在日常的销售过程中本就是最低价格,在双十一这样的促销活动中虽然是有优惠,但已无法承担更低的利润,导致一部分商家选择了抬价来减少让利。实际上,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消费者也能够理解。但假设如此,商家就不应该来蹭双十一优惠的热度,让我们这样的消费者抱有期待,又失望而归。本以为自己拿到了优惠,没想到又被商家算计的明明白白。
双十一的优惠活动不止满减优惠,还有各种损害人情和精力的助力活动,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虚假信息也趁虚而入,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反响。倘若商家能把花在营销的投资拿一部分放在自己的产品上,想必酒香不怕巷子深,提高硬实力才是道理。倘若消费者不受这样的无用信息的毒害,在消息爆炸的时代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不为着一点点的羊毛而四处奔走相告,想必生活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吧。
不知道双十一还要办多久,双十一本是一个商家和消费者共赢的过程,如果优惠活动是一年不如一年,不知这样的大型购物节,要怎样在这个时代出圈。
2021-11-13